古代将军造反前,他得搞定这几件事,才能举兵,而士兵往往身不由己。我们以典型的安禄山为例。

一:后勤

将军造反和农民起义可不一样,农民们是活不下去了才拼死挣扎。

而将军造反,则是为了实现野心,当然会在举兵之前,经过周密部署,必须先把后勤做好。安禄山造反之前,把他辖区的范阳(今保定以北,北京以南)打造成了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禄山剧照)

又在北边建造雄武城作为仓库,对外说是要抵抗草原民族,其实是为了储存造反所需的物资,兵器、甲胄、马匹、粮草等。

从安禄山的举动可以看出,一旦造反开始,就会被中央断了后勤供给,甚至会被封锁了与各地的贸易。因此他自己先积蓄好所需物资,解决后勤问题。

如果没搞好后勤就敢造反,那只能学流寇边打边抢,如果搞不到根据地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二:控制军队指挥权

造反的将军,要确保他能全权掌控军队,在军队中就要把指挥层全部换成忠于他的亲信。

假如把军队大概分为三个阶层,最高的就是主帅,其次是各级将校,最底级是士兵,那么安禄山要先控制次级将校们,保证是忠于他的,如果不是,他就换掉。

将校一般是世袭制,以武艺军功起家,他们的弟弟或哥哥,或儿孙,都有长期从军,形成一种将门世家。

其次,将校一般是终身制,父死子继或弟继,他们都有自己的家丁奴仆,子侄亲属一同在一支军队内服役,作为自己掌控本支部队的亲信力量。(明朝最典型,看吴三桂与祖大寿一家)

下面大家看看安禄山用来掌控全军的亲信记载:

“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于行间。”——《旧唐书·安禄山传》

这些是安禄山提拔将一级的亲信,校一级以下的更不用说了。

除了武官,他还提拔了出谋划策的文官,有: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等。

大家疑问来了,就算军队指挥层控制了,但是士兵不服从咋办?

安禄山军中因为有大量胡人,这些人对国家忠诚感极低,甚至没有,他们只为了军饷和军功而加入。

其实古时候的人当兵,大部分都是如此,大头兵基本是文盲,不懂家国大义,很多人当兵就是为了吃口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藩镇军队士兵,大多由破产无地的农民、无业游民、市井闲人、杂吏商贩、亡命无赖、盗徒罪犯等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因为正经能吃饱饭的人家,是不会想去当兵的。

如《旧唐书》记载的士兵神田功:“家本微末,天宝末,为县里胥,会河朔兵兴,从事幽蓟。”如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乡人谓之贼王八,后为忠武军卒。”诸如此类士兵出身的记载,里面还有很多。

这些破落户一旦进了军中,就终身成了军籍,有些父兄子弟也同时进入同一支军中,就算不是父子兄弟,也大多是乡里乡亲的,一起去投军。

三:利益安抚

由于唐朝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崛起。因此,当兵的基本是底层草根,活不下去了的,冲着军饷、军粮来的,他们当兵所得的收入,成了家庭唯一的经济依靠,是要养妻活儿的。

“今军中有父母者,皆共分衣食,先给其父母,(士兵们)寒馁日甚。”——(《请给将士父母粮状》元结)

因此,大头兵们只服从能给他们按时发粮饷、衣物的上级军官。

他们尤其拥护爱戴那些宽厚、恤下的将领;对于克扣军饷,暴虐士卒的那些将帅,无不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

严重的情况下,士卒们真的会哗变,杀将帅。倒霉催的节度使何全皞,就是如此被杀的。

“(全皞)骄暴好杀,又减将士衣粮。将士作乱,全皞单骑走,追杀之。”——《资治通鉴》

士卒们都是谁有军饷发,就认谁,虽说是皇帝老儿的军饷,但是天高皇帝远,普通人几辈子也见不到皇帝,那是个抽象的称呼。

但要是不听上级的话,扣他一个月工资试试,估计家里老婆和孩子都要饿死了。

因此,不是说士兵效忠皇帝,就不会造反,军队架构,层层指挥下来,士兵也不知道将军是不是造反啊。

四:舆论

就算主帅真的造反了,自己一个人或几个士兵想反抗,也无济于事,因为上级军官会用他们的亲信家丁来镇压,清除异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造反的将军前期都会捏造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比如清君侧等,站在大义和道德的高度去起兵。

士兵们被蒙在鼓里,也不会知道真相。等到真的攻城略地了,真正知道自己参与了造反时,已经上贼船了,回头很难咯。

大家看,安禄山起兵前,就大肆制造舆论,说皇帝被奸臣蒙蔽,起兵是为了清君侧,诛杀奸臣杨国忠,是正义的起兵,不是造反,与其他人无关。

“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旧唐书·安禄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朱棣起兵篡位,也是要先捏造个清君侧的口号。

所以,将军起兵时,士卒要么被蒙蔽,要么是无法反抗,要么是真心想造反,至于说忠于天子,那不太现实,现实是断粮一个月,家里就要饿死人了。

因此,军阀割据才会如此猖狂,活跃在唐末,在明末,在民国。

参考:《论唐朝藩镇军队的三级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