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辈子,所求不过两点:

一是幸福美满,二是健康长寿。

尤其后者,佛经有过相关的记载:

“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 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世人皆愿健康长寿,却常常不懂如何“养生”。

记得有专家曾特意做过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了影响人类寿命的五大因素,分别是:

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方式占了60%,几乎起了决定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很多时候,往往命由己造、运随心转。

人的寿命长短,其实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记住了,便可福寿延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气”,是对寿命的损耗

俗话说,气大伤身。

很多时候,身体的疾病都是由生气引起的。

遇事急躁烦心,气血上行,很容易伤肝伤脾;

平日忧愁苦闷,郁结于心,会引发小病成疾;

总是情绪失控,焦虑紧张,越容易减少寿命。

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天生多愁善感的她,平日里很是敏感多疑,又爱发脾气、生闷气,结果正值年华,却抑郁而终。

人有七情六欲,乃是人之常情。

但若任由情绪泛滥,不加节制,人只会在负面的情绪中消磨殆尽,最终伤的还是自己。

《黄帝内经》有言: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

因此,养生先养心,医病先医气。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会控制情绪,用智慧化解,用理智解决,才能与人生和解。

下次生气时,不如想想丰子恺先生说的这句话: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人生在世,唯有开心,才是对治愈身心最好的办法。

02

“放”,是对生命的厚养

《道德经》中有一段话: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意思是说: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了世间的十分之三,而短寿的人也占世间十分之三。

但是本来长寿后来走向短寿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因为执念所导致的结果。

每个人都很在乎自己的健康和身体,但却没有想过,损伤自己生命的根源,恰恰是太过于在乎寿命长短的忧惧之心。

放不下,所以忧思过度;

想不开,所以纠结烦闷;

看不淡,所以自责懊恼。

正是这些本不该有的“执念”,变成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才造成身体的损伤,越活越累。

许多时候,放下,便是对生命的厚养。

恰如《荀子》所言:“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学着放下一处烦恼,便可收获一份快乐,放下一处忧愁,收获一份心安。

记住,为心减负,才能从容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给”,是对人生的延长

人这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

拥有好心态,能在逆境中乐观,在坎坷中坚强,处处向阳,所以时时温暖。

正如歌德所言:“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给人生一份宽容,生命自然恬淡释然。

心宽一点,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放松一些,不论好事坏事,终会成为过往;

简单一点,便能大事化小,也能小事化了。

曾有人说:

“生命,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尽的苦役,不要惧怕和拒绝困苦,超越困苦,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方能事事如意。

给自己一份轻松,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忧愁才不会遮住生活的美好。

给自己一份闲适,远离世间的纷纷扰扰,才不至于总是身心疲惫不堪。

给自己一份快乐, 就像从没有艰难一样,日子才能永远幸福永久安康。

人生苦短,任他尘世物欲横流,我心岿然不动。

唯如此,才能在红尘俗世中,宠辱不惊,漫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且随云聚云散。

人这一辈子,苦乐离合,花开花落。

一个“气”字,消耗了生命的快乐;

一个“放”字,成全了生命的所有;

一个“给”字,延长了生命的力量。

怎么活,就看自己如何选择。

王小波说过: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

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一生不长,愿你我,都能选择与坦然作伴,以宽容为德,眼里满是阳光,笑里全是坦荡。

往后余生,所求如愿,身安体康。

*来源:励志语录(ID:lizhi743)看励志语录,获人生智慧;将语录照进现实,让励志成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