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OP前言

“TOP大学来了”小编按,4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帅和北京大学刘雄军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Realization of an ideal Weyl semimetal band in a quantum gas with 3D spin-orbit coupling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对超冷原子进行3D自旋轨道耦合工程实现的IWSM波段的实验。通过平衡状态下的虚拟切片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测量拓扑Weyl点,并在淬灭动力学中进一步解析。IWSM波段的实现为研究固体中难以接近的各种奇异现象开辟了一条途径。“TOP数据库”显示,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度的第6篇正刊潘建伟、陈帅、刘雄军为文章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帅,北京大学刘雄军通过实验设计通过对超冷原子87Rb的三维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调控,成功实现了IWSM,而且通过均衡虚拟切片成像技术揭示了其演变的动态过程。

在实验中成功实现这种IWSM为在固体中获得难以实现的奇异物理现象提供经验和指导,为在实验中构建可调控、复杂性递增的Weyl型能带结构,探索其物理学性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图文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实验装置和3D SOC

图2. 平衡法中IWSM相的相图和直接观察

图3. 平衡法直接观察到具有四个Weyl节点的半金属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用猝灭动力学测量外尔点

,男,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

潘建伟教授主要从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利用量子光学手段,他在量子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关于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

潘建伟及其同事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1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6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 “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9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潘建伟在包括Nature (11篇)、Nature Physics (8篇) 、Nature Photonics (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 PNAS (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0篇) 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共被引用13000余次。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综合自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