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央行工作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因为这样一句话火了:“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际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一的原因,是文科生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看过整篇论文的话,会发现这句话压根就不是重点,论文主要着眼于放开生育和控制房价,只不过网友们抓住了这一点议论纷纷,才把相关问题推上了热搜榜罢了。

若单纯说文科生不好就业、不容易找到高薪工作,要慎重选择的话,那没有多大问题,估计连文科生自己都不会反对,很多文科专业的就业率,确实常年亮红灯。但要把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口锅都甩给文科生的话,那就显得有点武断了。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国家在废墟中重建,经济起飞,达到了中等收入,但之后难以继续进步,在工资方面无法和低收入国家竞争,在尖端技术方面又难以和发达国家抗衡,最终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的一种状态。

对于这一状态产生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弱势群体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内在动力。第二种观点认为过去的发展模式,缺乏可以持续的特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真正原因是部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但不管哪种说法,其本质指向都是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传统产业萎缩、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带来的失衡。

把文科生太多视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其背后的逻辑或许是这样的:文科生在研发和生产制造领域,没有创造出多少价值和财富,但是在流通和消费端,却制造了太多的溢价,从而导致了收入看起来很多,但钱却不经用的现状。似乎是说得通的,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来做支撑:文科生占比多少,才叫太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东南亚国家,以前和现在的文科生占比为多少?回答了这些问题,论文会更严谨更具有说服性。

文理科之争并不是刚刚出现的话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家长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用脚投票,让孩子选了理科,除了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择文科的,很多都是数学或者物理化学学不好的。大学扩招文科生,只需要建宿舍,扩招理科生,需要建实验室,买实验设备,于是文科生的数量出现了增长,能力平平的文科生越来越多,让大众对文科生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下社会,侧重发展理工科并没有不妥,制造业、IT行业确实需要更多的理工科人才,他们能够直接推进技术进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就拿小小的芯片来说,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就很容易被西方国家卡脖子,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理工科的学生来解决。若是论文换个说法,写成:“理科生太少”,或许就不会引发如此争论了。

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想要长远发展,只重视理工科,过度轻视人文社科,也是不妥的。发达国家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得也很好,比如说哈佛大学,就很重视文理科的交叉融合。文科能够提升人的涵养,树立起正确的信念、意识和品格,让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一个人若掌握了尖端技术,但在意识品格上存在重大缺陷,那要比纯粹没有读过书的人可怕很多。

理科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着眼于求真,文科研究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着眼于求善、求美,二者相辅相成。与其讨论文科生是不是有用,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倒不如思考下,如何培养出素质更高的文科生。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