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文人确实是自信,文雅,有骨气,有血性,但并不是从清朝开始划分的。文人的这些特征即便当下也是不被允许的。实际上是在秦前后划分的这一种民族状态,民族血性。这种民族血性其实很容易受到政治上的影响。在还没有统一的秦国历史之前,夏商周时期的文人是非常有风骨的,而且文人和武将也并没有明显区别。

当时的文人都是佩剑的,而不是拿着扇子。文人并不是文弱,而是自己对于思想的思考,在当时很有特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理论,尤其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文人为文明发展的巅峰,所有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优化推动以及社会制度的创新和执行的人,其实都是文人。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铁骨铮铮,精神矍铄,甚至君子气浓厚,从来不会在背后诋毁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人之间的竞争不仅讲理,而且很讲逻辑,同时也很有社会规范。这是之后不可想象的。而真正的转折点,其实也并不一定是焚书坑儒。因为焚书坑儒以后,秦始皇与当时的天下文人决裂,文人依然有着自己的血性,参加秦末农民起义,而且秦始皇杀掉的那四百多人也并不是文人当中的绝大部分,反而激起了文人的潜在的反抗心理和本就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性。

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大统一文明真正建立并且稳定执政以后,推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一点对于文人血性的阉割是最为严重的,要求只能拥有一种思想,不能够有任何发挥,对于其他思想必须消灭。对于思想上的消灭并不是对于人的肉体上的消灭那么简单,那么有形状,而更多的是学习其他的知识和内容,不会得到社会和国家的任何认可和帮助。

但是你学习儒家的这一种思想,无论是金钱,女人,权力还是官位,你都可以得到。这种对于思想上的阉割是真的阉割。在当时不仅仅是对于这种思想进行束缚,还使对于思想的解释权和控制权全部掌握在中央集权的皇帝手中。在此等逻辑之下,人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皇帝喜欢什么思想,我就说什么话,学什么东西。

所有的解释权和裁定权都掌握在皇帝这个制度的手中。如此文人风骨就已经丧失了60%,但是此时的文人还是有一定的人格独立的,他并不是奴隶。什么时候连人格独立的资格都没有了呢?那就是从宋明理学开始,人格独立也受到了阉割和压制。这是正常文明发展的情况下导致的。比如说八股文,文字狱,现在的人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够写出来好的八股文。八股文确实有才华和知识,以及写作素养在内。

但是对于人的独立思考和对文人最核心的优势确实十分摧残的。而之后的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入关,对于文人的思想控制则更为严重,但是清朝没有什么发明,也没有在人们思想的层面上有任何创新。也不过都是拿着明朝的旧米炒新饭,只不过执行得更彻底一些而已。所以,自秦统一以来,文人风骨,铁骨铮铮,君子气派,逐渐只落得一个自我人格相对独立的境地之后,完全成为了思想上的奴隶。

这种演变阉割了文人,也一样阉割整个民族性。当所有人没有反抗的时候,社会也就和平了,民众也就无所谓了。当文人开始只剩下歌颂的时候。不管老百姓活得再苦,都是大唐盛世,协和万邦。真正的盛世从来都是跟老百姓无关的,而只存在于文人对于帝王的歌颂当中。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渴望得到的,也是文人们能够获得这一体制认可的唯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