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属于地方语言变体,和标准语有区别,只会通行于一个地区。但方言怎样形成的历来被人们所议论,除了经济、地域等因素,就是误读的原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民族有多个方言系统,不管哪一种方言都没有全民属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国人都说一种方言,而是有很多地方方言,有时候竟然很难理解,很难学。各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会有很多不同,和普通话有一些差别,有的竟然差别很大。譬如北京人不能理解上海话,而上海人不能理解新疆话等等,如此类推,很多地方方言如果没有翻译做中介,很多人都不能互相理解所说的话。那么,是不是在古代很多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只是后来人群分化了才会说着不同的方言?

当然是了。远古时期,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群当然不是说普通话了,而是说着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听得懂的动物叫声和肢体语言组成的所谓原始语言,语言的指代物都是一致的,并没有分化,人们也都能理解。但随着人群数量的增多,人群开始分化,有定居的,有继续过着游牧生活的,慢慢地就出现了语言的分化。当然,氏族经济的发展让他们试着对一些指代物进行重新归类和说明,尤其是语言方面,经过历代人的传播,在读音、词汇、语法方面出现很大的不同,以至于越来越背离原来的语言。或者说,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导致了方言异变程度的大小。地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形成自己的方言系统,因为经济发达之后会出现商品的频繁交换,为了促进交流,同时也为了排斥外来资本的入侵以及文化的入侵,地方方言就会发展起来,当然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外来方言的影响,对很多事物的读音进行改变,其实就是误读。误读之后,广泛传播,世代流传,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语音系统。

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王朝政治并没有规定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但朝廷里官话,不同于民间的方言。除了王朝政治的硬性规定,就是当时的地方宗法制度对于方言的影响了。宗族制度一定会保护自己的方言系统,也一定会把自己的方言世代流传下去,同时排斥外来的方言。操同一种地方方言,不学习外来语言的人会很容易抱团,服从宗法制度的管理,有事的时候能“群集而响应”,甚至一呼百应。那么,方言本身就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还有着强大的政治意义。但这种方言同样具有误读的属性,和最原始的语言已经大大不同,如果指代同一个事物,原始语言或许已经很难让人听懂了,而用方言指代,会让说着这种方言的人很快就能听懂。或许方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误读,成为一种“深刻的片面”性语言。

就没有人试图纠正吗?当然没有人纠正,就是有纠正的也会被视为异类,不是被关起来就是神秘失踪。方言是由宗族势力推动的,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有什么异议。再说,人们那时候意识不到语言的作用,从小就说方言长大,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头了。说着方言的人还会互相影响,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说话,要是有人说错了话,读错了音,用错了词,别人也能理解,而且离开那个特定的语境还能理解,并广泛传播,就说明这种读错的音、用错的词成了约定俗成的了,成了被误读和误解的方言。要是人们不能理解怎么办?那就把这种词语弄成典故,弄成成语,也就让人们能够理解了。每一个成语都出自一个典故,都有一个最原初的故事,似乎就是对故事的精炼性概括和解读。这种解读在当时很有一种文学鉴赏的意义,而凡是文学鉴赏都是一种片面的误读,那么,流行开来的成语就成了误读、误解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成语的流变似乎可以看出方言的流变,有些文艺作品也开始用到方言。歌谣、戏曲中都有方言,《金瓶梅》中的人物说着当时的土话,《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以及众多妖怪都说出过土话,还有《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李逵等人也都说了不少的土话。虽然那时候的土话已经和现在的土话相去甚远,但起码能够代表当时的一些地方方言,并可以看出地方方言的误读、误解的情况。

现代汉语发展到现在已经蔚为大观,不管是语法还是句式,还是用词都成了系统,比起那些方言来要好得多,但现代汉语无法规范方言————毕竟,规范方言不是现代汉语的责任,而是要保持方言的多元语言生态系统,不能随便打破,也不能随便用普通话加以规范。因为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已经很难辨识到底是方言指代正确还是普通话指代正确了。或许方言还保留着古代原始语言的语法和读音习惯,而人为改动之下变异比较大的普通话已经大大失掉了古代汉语的风貌,成了真正的白话,对原始语言来说,也是更大的误解和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