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共计 11385 字数,阅读约需要 18-22 分钟。

从比特币说起:数字货币与哈耶克

比特币现在的价格,今天是64078多美元一个比特币。在2016年,熊越把我的一句话,就是“冯兴元: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刻录在了比特币的区块链里,是在第423625号区块。

比特币始于一个化名中本聪的人,他在2008年11月发表了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年1月3日,他搞了第一个区块,叫“创世区块”。2008年那时候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本聪发明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应该是和对中央银行搞货币灌水不满有关,而且他在1月3日的创世区块留了一句话: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哈耶克成为比特币背后私人数字货币竞争唯一不二的精神教父,跟他1976年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有关。 现在有关私人货币与私人货币竞争的理论,一般人只听说过哈耶克的理论。 当然,事实上,之前也有人支持私人货币竞争,包括他的老师米塞斯,包括米塞斯另外一个弟子罗斯巴德,都是支持私人货币竞争。 《 货币的非国家化》这本书里强调的是货币的非国家化,指引入私人货币——私人银行能自己发行私人货币,引入私人银行之间的私人货币竞争。 所谓的私人货币竞争体制也叫自由银行体制,指的是由私人银行竞争性地发行货币。 哈耶克在书里提出来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对私人货币竞争的理想,提出了构想和做了论证,这也是第一部对私人银行货币竞争做了系统理论论证的书。

哈耶克货币竞争构想的核心思想是:既然在一般产品和服务市场上,只有竞争最有效率,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他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其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价格水平的稳定。后面我会讲到,各国中央银行发行中央银行货币,就是钞票——也就是法币本身——的一些害处,它的实质是什么。

哈耶克提出了颠覆性的建议,就是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由其展开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就是发现最佳货币的程序。而且他认为:各家银行发行货币,会特别珍惜自己的声誉,怕引起挤兑。刚才我也讲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就写了:英格兰、苏格兰这么多的私人银行、商业银行,它们获得政府审批以后,到铸币厂发行铸币,把自己的黄金弄成铸币,然后可以根据铸币量,以几倍于它的铸币量发行市场流通的期票,这个期票就相当于钞票,但是不敢多发行——发行多的话会有挤兑,很多人来兑换铸币,而铸币铸造是要有成本的,所以反而不划算。

如果私人银行各自都能发行货币的话,它们会引入很多保质的机制,来维护私人货币的信誉。在《货币的非国家化》这本书问世之前,哈耶克也提出观点:竞争作为发现程序。那么,竞争可以作为发现更好货币的程序。竞争作为发现程序,在很多地方都是有用的,比如说竞聘。美国的竞选也是以竞争作为发现程序。在市场领域也是,通过竞争你会发现很多,比如说手机市场竞争,有更便宜、功能更好的手机出来。在政府领域,通过两个地区的竞争,你发现那个地区的营商制度比这个地区好,那个地区吸引到的外来投资就多,它们地方创造的财富更多,创造的税收、地方的GDP更多。

哈耶克的论断就是:如果政府控制货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金本位制好于任何其他制度;如果打破政府的货币垄断,那连黄金也不如竞争性货币那么可信赖,因为竞争性纸币的发行者有着强烈的动机限制其数量。

弗里德曼一直是哈耶克的好友,但在货币理论上两个人都是各持己见,都是相互拆台的。不过,弗里德曼在1987年的一篇论文中,较为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哈耶克货币竞争理论的某种赞赏,但他还是不同意哈耶克搞货币的自由选择、货币竞争。

刚才讲到了米塞斯实际上是先于哈耶克支持私人货币竞争的理念。罗斯巴德在1962年出版的《人、经济与国家》也提到了支持私人货币竞争,而他提出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应该基于100%的准备。这也先于1976年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不过,哈耶克早在1960年的《自由宪章》里提到了:如果政府对货币领域从未进行过干预,那么或许还有可能逐渐生成一种不需要刻意控制的货币制度安排——就是货币竞争、私人货币发行之类的。

中本聪在发明比特币和区块链之前,是不是了解哈耶克的货币竞争思想呢?对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除了中本聪自己,几乎没有人知道,中本聪是否在发明比特币之前就了解了哈耶克的货币竞争思想。但是后来,中本聪必然了解哈耶克的货币竞争思想,因为所有币圈跟链圈的拥趸,基本上都视哈耶克为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精神教父,所以中本聪必然会耳濡目染——如果此前没有接触过,必然会回去读哈耶克这本《货币的非国家化》,会补这个课。

就哈耶克和中本聪的地位而言,哈耶克成为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精神教父,中本聪成为实现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头号推手。由于未来将是数字货币主导的世界,政府反而可能成为配角而非主导者,哈耶克和中本聪的未来历史地位也将是独一无二的。

哈耶克和中本聪两者之间还有一种巧合、缘分。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滥发廉价货币,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1929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就是例证。哈耶克及其导师米塞斯成功预测了大萧条的发生。米塞斯在1929年大萧条的几年以前就认为可能会发生大的经济危机,哈耶克是在1929年上半年的一个会上认为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所以这两个人都成功预测了大萧条的发生。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刻录了对英国中央银行——英国的中央银行与财政部、政府关系密切——的不满,显露了对英国中央银行和中央银行货币的蔑视,以及对经济危机的厌恶。

诚实货币的涵义、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诚实货币的涵义

什么是诚实货币 (Honest Money) ?它既是一种货币又是一种货币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诚实货币产生自个体之间的诚实的交易,要求体现诚信原则。举个例子,最早的货币就是商品货币;它是商品,这种商品货币本身就有使用价值,慢慢被充当间接交换媒介。这样一种货币体现了产生自个体之间的诚实交易、诚信原则。货币的使用,慢慢就形成一种货币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诚实货币也是稳健货币,它是指在长期内不容易突然升值或者贬值的货币。要做到这一点,它需要借助或模仿在自由市场体系中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因为我刚才讲到了,比如说黄金,甚至首饰或者贝壳,最早的这些货币,是作为财货或者商品,而在商品的流通当中的,所以它的价值本身是不容易产生突然的升值或者贬值的,有自我的矫正机制——商品货币是最有自我矫正机制的。自我矫正机制,就是如果它贬值了,它会向更高价值回归;如果升值了,也会向稍低一点的回归。

这里,直接使用金银作为货币,或者发行商品储备货币,都是借助在自由市场体系中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比如说黄金作为货币,如果需求增加了,大家会增加对黄金的开挖,这样黄金的供应量提升,就回归了。这就是自由市场体系里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在发挥作用。商品储备货币就是,发行的货币是基于一篮子的大宗商品的储备——百分之百的储备,所以它的意思也是一样的,还是利用了自由市场中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政府在承诺可兑回足值的贵金属或者其他有价值的财货的前提下发行法定的货币,比如在金汇兑制下的美元,就是借助和模仿在自由市场体制中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

哈耶克特别强调货币体系的自我矫正机制。他是1947年成立的朝圣山学社创始人。他在首届朝圣山学社会议上指出:我们主要的关注点之一必定是,我们有多大的可能性使得货币管理再一次达到自我调节的水平,或至少使它因为受到既定规则的约束而达到一种可以为人们所预见的程度。“自我调节”,也是强调自由市场中固有的自我矫正机制是否存在。

关于诚实货币,首先,比如说金本位制度属于诚实货币制度,商品储备货币制度也是诚实货币制度。金本位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关于诚实货币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必须是诚实货币。不采用诚实货币的经济体制——比如说中央银行发行钞票作为法币 (法定货币) ,但是不承诺兑回贵金属或者足值的一些财货,实际上是不诚实,就变成不诚实货币——即便叫市场经济,其实它就变成了只是半个市场经济;它的货币是不诚实的,所以只能叫准市场经济。如果经济领域是市场体制,但是货币是不诚实货币,那么实际上只是半个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的观点。

哈耶克强调,市场经济中,私人产权和竞争必须处于主导地位——私人产权要处于主导地位,开放市场竞争也要处于主导地位,这才是市场经济。他也强调需要一种稳健的货币,所以他出版过两卷本的著作叫《稳健货币》 (Sound Money) ,还出版过《货币选择》,又出版了《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选择》这本书就是以欧共体(欧盟的前身)为例,他觉得欧共体的每一个成员国都应该向所有其他成员国,甚至向欧共体之外的第三国开放货币,就是:在一国里什么货币都可以用,什么国家的货币都可以用,民众有货币选择权。全部放开,任何国家货币在这里都能用,这叫货币选择。《货币的非国家化》更极致化、极端化,提出以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展开货币竞争。

(二)货币的起源

门格尔认为,货币是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他认为,大量的社会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演化、进化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东西。像法律、语言、市场、社会、国家,都是这样。

有一些人认为,货币是政府立法或者宣布产生的。实际上,在政府立法宣布产生某一个特定的货币之前已经有货币了;还没产生国家的时候,最早的时候,大家已经为了交换的需要,要求有间接的交换媒介,出现了货币。最初的交换媒介不是一般交换媒介,可能是特殊交换媒介;大家集中起来都用某一种交换媒介时,这种普遍接受的才叫一般交换媒介。

还有人讲,据研究,国外有人写了,最早的货币是借条。那也是不对的,借条是人设计的,是国外为了筹措战争经费而对大臣贵族交付的借条,从大臣贵族那里借钱发动战争。说借条就是货币,所以货币是人为设计的,这是不对的。借条是很晚出现的;借条是需要有这个条,条上还有字,或者有借款的符号、金额多少,都是很晚才出现。在借条之前必然已经存在某种交换媒介,已经有货币了,而且这种货币已经可以作为借条价值的某种衡量尺度了。

米塞斯讲,货币的唯一最基本职能,恰恰是充当一般交换媒介;其他职能恰恰是派生自这一唯一最基本的职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黄春兴教授就讲过,古时候记录交换的成本很高,简单的交换一般不做记录。货币交换为什么很少有记录,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记录的材料,布、乌龟的壳,都是有很高成本的,所以早期货币交换缺乏文字记录,导致了后来研究者认为最早看到的货币是借条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符合由黄春兴教授所讲的推理出的合理的历史猜测。而且,这样的说法也不符合逻辑,逻辑就是在借条之前就应该有货币。

还有,像太平洋雅浦岛上流行的石币,从远处岛屿开采、凿制,搬运过来,体积巨大,当中穿孔,用作货币。但是,那里的先人在起用石币之前,心中实际上有了一般的货币概念,已经接触过类似于一般的货币的东西。

(三)货币的职能

一般教科书里讲货币的职能,有一般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尺度、价值储藏手段、世界货币。这种说法在米塞斯看来也是有问题的。价值尺度上,米塞斯认为,经济经常发生变化,货币币值也在不断地变化,因为每个人对经济当中的财货 (生产资料跟货物) 以及货币都有主观价值,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这些经济财货或者货币到底值不值标价所进行的主观价值评估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货币的使用价值是个人化的;最初的货币是有使用价值,后来出现的纸币基本上就没有使用价值了——当然,你说纸币还可以当手纸用,这也是一种使用价值,但基本上是没有使用价值。无纸的货币、私人加密的数字货币,绝大多数是没有使用价值、只有交换价值的。但是,像比特币这样的,它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说它有象征价值,它象征着全世界第一种自由货币,是基于区块链的,它本身就有这种象征意义。另外,有一些崇尚自由至上价值观的,觉得比特币就代表自由至上,把它收藏起来或者把它作为一种象征,就是使用价值。

米塞斯讲“人对经济财货和货币的主观价值评估也在不断变化。而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也就是货币与一般财货交换时形成的实际比价,也是不断变动的”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货币的价值是不稳定的,难以充当价值尺度。我们一般认为货币的一个职能就是价值尺度——这是不对的。而且还有一派的观点认为,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也是不对的。一般等价物的概念意味着,等价物两边的价值是同等的——这里也有一些不对的地方。核心的概念、理念就是米塞斯讲的货币的价值本身不稳定,每个人对货币都有主观的价值;并不是说,因为我的主观价值跟你的主观价值相等,所以我们才成交——不是这回事。

即使按照某一货币价格达成的一项交易,买方卖方也都认为自己的所得大于自己的所付。做一般的生意、做交易,比如我有一块手表,我卖给你,实际上买方、卖方都觉得自己是划算的:卖方觉得“我卖出手表,换取一百块人民币是划算的”,买方也觉得“自己买了这块手表,付出了一百块人民币是划算的”。每一方都觉得自己的所得大于自己的付出,这是交易达成的必要的条件;而不是说交易双方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到底指的是价格相等,还是价值相等?也是有争议的。

最早的货币不是从外部“钻入”经济的,也不是由某个人理性设计的,而是本来就“钻在”经济里面,作为商品、财货或者“资材” (stock) 。最早的货币本身就属于融入到商品流的商品、财货或者亚当·斯密讲的“资材”,比如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羽毛、宝石、沙金、特殊的石头。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货币是贝壳。

由于直接交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间接交换,这就需要选择某种财货作为交换媒介。交换媒介越是一般化、随处接受,充当一般交换媒介的功能就越齐全,人们从扩大对它的使用中受益越大,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这一财货成为一般交换媒介。如果货币的使用者形成一个网络,人越多,每个人从使用中的受益越大,这个效应就是“网络效应”。

关于交换的本质,斯密在《国富论》面就强调,交换的本质是用商品交换商品。商品货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的本质属于用商品交换商品,这一点很重要,这个结论到现在也是雷打不动的、是适用的;这跟诚实货币是有关系的,我在解释数字货币的时候还要用到这一块。

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过去的商品货币本身就融入或者钻在商品流里面,本来就体现了诚信原则,在作为一般商品的同时还承担着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角色。这种商品货币符合自然正义的要求,也符合休谟的正义三原则,一会儿我会讲到。亚当·斯密讲的商业银行发行货币,也就是自由银行业。这里可以看到,铸币就属于这种商品货币,实际上它本来就是一种财货,即便被做成一种形状,还是财货,是充当特殊商品的财货——货币。铸币的搬运不方便,所以根据铸币的量,商业银行发行期票,也就是钞票。钞票的量尽管是银行持有铸币的几倍,但是是根据一般的需要量在发行,不能发行太多,否则会有挤兑。你会发现,钞票的根还在铸币那边,所以没有脱离诚实货币的原则,是承诺可兑现的。

金本位制,我刚才讲到了也是诚实货币制度,具体的不讲了。还有商品储备货币,有一个方案。纽约大学的本亚明·格拉海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弗兰克·格拉海姆——两个经济学家都叫格拉海姆——他们各自阐述了商品储备货币计划,观点相似。这两个人还不认识,不是一家子。本亚明·格拉海姆提出了24种不同原材料的商品;这些原材料根据不同的数量来组合,100英镑等于不同数量的24种原材料商品的组合——是这样来确定商品储备货币的,这也是诚实货币。这些原材料商品包括谷物、油脂、含油种子、其他食品、金属、纺织纤维、烟草、兽皮、橡胶、石油等大宗商品。

(四)现代中央银行法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作为法币的现代中央银行纸币。它是被“推入”的,而且不符合自由自主的个人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表现自由意志或者自愿、意识自由情况下进行交易。法币是强制性推入的,诚信原则不足。

现代的钞票作为法币进入流通,貌似仍然属于“商品交换商品”范畴,不对,这种交换是不公平的,而且背后实际上存在“庞氏骗局”的样子。这种纸币实际上不符合古典经济学家讲的“商品交换商品”里的“商品”。纸币是“法定支付工具”,印制着法定发行机构和特定的面值,但不承诺兑回一定数量的贵金属或者其他一般商品,是由政府从外部“推入”流通领域,诚信原则奉行不足。

现代中央银行发行纸币,有严重的问题:一是一般对货币发行权实行行政垄断;二是不承诺可兑回;第三是其内部机制就是持续贬值,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多多少少以盯住某个通胀率为目标,或者是盯住某个不断往上慢慢爬升的价格水平,比如说欧盟,欧洲中央银行讲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把价格水平维持在2%增幅,实际上结果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2%以内,它的政策目标就算实现了;四是其他机制进一步助长贬值,体现着治理失灵。其他机制就比如说财政部发行国债,由中央银行间接买入;可能是商业银行系统先买下来国债,这些从财政部买入的国债,商业银行部门再转卖给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从商业银行部门买入国债,通过这种方式发出了基础货币,等于向经济注入货币。

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一般通过买进商业银行等机构持有的国债。主要是由于财政缺乏债务规则约束和其他基本规则约束,中央银行实际上也是缺乏货币规则约束,所以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债务水平越来越高。中央银行通过购入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而发行的纸币越来越多,结果就是借助一个媒介,跟直接从财政部购入国债差不多。这相当于,政府的两个部门,一个部门就是发行国债,另外一个部门就是发行法币、钞票来买入国债。实际上,商业银行部门仅仅是背书、中介,赚点钱,整个运作实际上是治理失灵,有一点像庞氏骗局。

因为它不承诺兑回一定分量的重金属或者其他一定数量的财货或商品,所以中央银行的操作是“不诚实货币”的操作,也属于不正义的,相当于偷了、抢了民众的钱、财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曾经提出过货币宪法的规则,他认为:政府控制货币,政府推动了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是3%,那么应该减税,减去占GDP3%的税收,把这些税收还给民众。这是布坎南的建议。

总之,中央银行的法定纸币作为“不诚实货币”被推入、“钻入”了经济体系。

(五)休谟正义三原则

休谟正义三原则就是:第一,持有的稳定,就是产权保护法要搞得好。第二,是产权安全原则,也就是基于同意的让渡——要让渡你的财产、财富,那就需要基于你的同意。第三,是每个人要信守承诺,包括政府。

政府发行的法币,实际上对这三条都没有遵循,因为货币灌水以后,实际上每个人的财富是受损害的。首先,货币贬值,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东西,“持久的稳定”就出问题。其次,本来是民众的财产,通过政府隐秘的偷、抢,就被收走了,这是不符合第二点——基于同意的让渡。第三,政府不愿意承诺兑回它发行的货币,虽然承诺货币是稳定的,但实际上往往因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而打破了它的承诺。所以,休谟正义三原则,政府都没有遵守。

数字货币的特点和作用

(一)数字货币的特点

商品货币或者商品储备货币是诚实货币,金本位也是诚实货币,这并不排斥比特币之类的私人加密数字货币进入流通。私人加密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加密的,依托于一个被称为区块链的线上加密分布式的数字记账系统,利用该系统内置的“挖矿”方式和被授权网络节点之间的共识机制,被开挖出来。每开挖出一枚加密数字货币,经过共识机制的确认,写入一个新的区块,记入分布式的记账系统,同步于所有的网络节点,不可更改,这就形成区块链。

加密数字货币基于对区块链系统的信任,而不基于人际信任或者银行机构居间提供的信用增强,因而是“去信任”的、去中心的。

这里很有意思的一个定理——米塞斯的“回溯定理”,是我无意当中用到,但是当时是我自己考虑出来的,我这里略过。

(二)数字货币如何成为诚实货币

数字货币怎么才能成为诚实货币?一是它的发行主体的稳健度、公信力。比如说比特币的公信力是最强的,“开挖力”要最大,现在被视为数字黄金,一个比特币是6万多美元,最初也不是作为商业的应用。发行主体的稳健度和公信力还有一种方式,比如说币圈的联合,联合起来搞一个比特币之外的币。比如说Libra,就是Facebook联合一百家大型的金融机构、经济实体来发行Libra,跟一篮子的货币币值挂钩;这一百家企业,包括脸书来带头发行,主体的稳健度、公信力就非常强。

第二,是区块链系统是否可信透明。实际上,有很多数字货币的发行,区块链系统是否可信透明还是有问题的。

第三,还有发行本身,在区块链系统设计时限定的最终可挖最高货币数量,这也很重要。可挖货币量太多也不行。

第四,得有一定的节点,节点即使用者的数量和交易频度;要形成网络效应,有一定量的使用者,使用者越多大家的好处越多,有市场热度。

第五,流通环节是否存在市场操纵和市场欺诈。一些数字货币报出来市场交易价格很高,好像交易的量也很大,但实际上它可能重复交易,它的操作有可能有市场欺诈。

第六,其产生和流通是否基于某种有价财货的准备、担保或者类似保值机制,或者其他的信用增强机制。就是说,如果你的发行主体不是特别稳健,公信力也不是特别强,那么你是不是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增加机制,让大家能够放心。

(三)私人加密数字货币举例

比特币就有一个限额,100多年后达到2100万的盘子为止。比特币的发行不基于任何资产准备。比特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仍然可以认为是诚实货币或者稳健货币。为什么是稳健呢?稳健货币,不是定义上说它长期不突然升值、贬值,它还有一个含义,意思是说没有跌破面值,它的买卖是在很高的价位上,远远高于原来开挖比特币投入的成本;所以它的升值本身不代表它不稳健,升值本身是稳健的结果。

USDT是盯住美元,一个单位的USDT等于一美元,每发行一个单位要把一美元存入指定的账户作为其准备。实际上USDT只是一种美元的代替币。如果能确保足额准备或者可信的承诺,USDT可视为某种程度的诚实货币。USDT是在不断地提升,实际上做了很多工作,提升自己,让大家放心,因为它是要把一美元存入到某个账户才能使用一美元的USDT这样的代币。要让社会公众或者用户能够核查它是不是有足额的美元作为准备,这非常重要;如果一旦发现存在欺诈行为,那整个USDT就完蛋了。这就跟我们很多互联网投资项目一样,比如说一亩田集团,把每个地方好产地和批发企业在网上连接起来,有一个小马仔虚报交易量,那就容易形成打击,可能风险投资者就容易退出。

Libra是锚定一篮子的法定货币;它的一百个合作联盟节点都是很强大的,都是非常著名的国际金融企业、银行或者大的企业,本身就是属于信用增强;它锚定一篮子法定货币也是信用增强。另外,Facebook本身就非常厉害,Libra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应用场景,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四)私人加密数字货币的竞争与流通

加密数字货币现在还不是一般交换媒介;只有达到一般交换媒介,才是百分之百的货币。像比特币,好几年前可能有十万家商家接受它,现在可能更多,但还是一般性程度不够;USDT也是一样。

Libra的推出——如果各国政府能够接受的话——很可能彻底改变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场生态。Libra出来的量很大,会提升比特币、USDT、Libra这三种加密货币或者类似加密货币的作为良币的一般性程度,有助于它们这类良币朝着一般性交换媒介发展。至于劣币,就可能大量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诚实货币的理念和数字货币的性质与未来

实际上,有两个对立的趋势是同步的。一个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有,劣币多了以后,很多人不敢买数字货币,只能买最靠谱的数字货币并可以作为投资,而对可能会有的一些新发数字货币,大家看不出来是良币、劣币,就不敢买了,所以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同时又存在良币驱逐劣币的。像Libra这样的出来,包括以太币,以太币是不错的——USDT、Libra、以太币、比特币这些良币逐渐出来了。几千种数字货币竞争,总是有一些良币会慢慢出来的,事实情况也是这样。两种趋势并存,良币总是慢慢地会出现更多;现在种类不多,但是还是在出现。

数字货币是怎么进入到我们流通里的,这个很重要。它进入流通,实际上是消费者或者用户用别的商品或者货币来换取它,把它吸纳进来的;它这样被吸纳进了经济流通循环。绝大多数的数字货币是没有使用价值、只有交换价值的,但是我觉得至少比特币还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说我留0.01%比特币,我觉得还有收藏价值,因为我研究数字货币,又研究哈耶克——我是研究哈耶克的人里一个比较有名的经济学家,哪怕我只收藏0.01%比特币,也有象征价值,象征价值也是使用价值。

一旦数字货币转入到交换媒介,其纳入流通领域的客观交换价值,不是由那些最早换取它的将其纳入流通的消费者出价决定。最初是通过买卖,消费者用其他商品或者货币去换数字货币,把数字货币吸纳进经济流通领域。这些数字货币进到流通领域以后,其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还是主观价值嘛,就是取决于流通领域有关市场主体对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同的主观判断、出价和接受;也不排除炒作投机行为。“投机”在经济学、金融学里并不一定是贬义的;市场是需要热度的,即使不是真正的出于最终需求的买卖行为,当中有很多撮合者、投机者也是市场需要的——没有热度的话,市场会被破坏掉的。

数字货币转入到流通领域,以及转入以后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流通,只要符合诚信原则、不欺诈,符合休谟的正义三原则 (持有的稳定、基于同意的让渡、信守承诺) ,那么私人加密数字货币价值多少都是可接受的,都是正当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刚才的意思就是说,数字货币按照“数字货币如何成为诚实货币”的六个要求,好好成为诚实货币;靠诚实来解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好地朝这六个要求的方向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数字货币,这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

我们的人民币数字货币现在叫数字货币,但并不是我们刚才讲的加密的私人数字货币。它是集中、中心化的,它有法偿性,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都可以使用。有人说它跟纸币没有差别,但实际上有差别,纸币是私密性的;比如说有企业家请我吃饭、喝咖啡,他一定要用现金付钱,他不愿意用信用卡或者第三方支付来付款,因为人民币现金纸钞有私密性。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可以成为大数据监控的一部分。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是不超发,等价替换流通中的货币M0,就是商业银行对于央行提供百分之百的准备金,人民银行给等额的数字货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不是基于区块链,也不是去中心化的,现在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后还在北京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中央银行在介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时,没有介绍弊端。比如说纸币还有号码,但是人民银行数字货币是没有号码的,万一被黑客黑进去,丢了钱是不是回得来,你也不知道。更不用说,我刚才讲的个人没有私密性,等于说个人的所有支付活动、相关行为都纳入到国家的监控体系里,隐私上会感到不舒服。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商品交换商品;诚实货币最早就是商品货币,也可以是商品储备货币,或者金本位;或者政府承诺兑回相应价值的贵金属或者其他财货的货币,也是可以的。数字货币有特殊性,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使用价值;可能比特币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使用价值,比如说刚才讲的诚信、符号,象征价值很大。

数字货币也可以是诚实货币,但并不是说所有数字货币都是诚实货币。币圈的参与者还是要遵循休谟的正义三原则,做好共同的治理,做诚信的交换。就是我刚才讲的,数字货币通过财物和其他货币被吸纳到流通里,进入流通以后又进行基于诚信的交换、自由市场交换,它本身仍然是符合正义的,还是诚实货币。

新的数字货币发行上,像Libra这些由机构或者联盟发行的新的数字货币,要成功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尽量要做一些信用增强,或者能找一些大的机构,像脸书这样的——它本身就有很大的公信力——联合起来发行。并不是说所有数字货币的发行都需要大型机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特币。

END

第1经济,致力于学术研讨、产业监测和部门应用!

点击标题共享更多精彩

  • 跪民党的基因

  • “珍珠港”前夜再现,如何防止中美陷入直接战争

  • 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才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

  • 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第二也不是中国!

  • 中国的挑战:美国从未遭逢如此对手

  • 周其仁 | 前后堵截,水大浪也急,如何再“突围”?

  • 中国面临十面埋伏

  • 如果你真爱国,就请超越愤青思维

  • 什么是正常的民族主义?

  • 莫以为只要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尊重你

  • 拜登正准备好埋葬新自由主义

  • 中国要闭关锁国?NO!

  • 关于当前中美关系,至今写得最好的文章

  • 基辛格 | 英德的历史会在中美间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