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村行走,寻访中国最后的山村,这是专业行走关于秦岭柞水胡家沟第14篇图文,也是这条沟最后一篇图文。

前情提要1: 有点让人想不到,秦岭这个山顶上,竟然还住着一户人家,也太苦了

前情提要2:寻访秦岭王家坡,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只有一栋老房子和一位老大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厨房

老大娘带着我们,从堂屋直接进了厨房。屋内光线很暗,这张照片,其实是把相机的ISO,调到了最高的6400,才勉强拍出来的

厨房的地面没有硬化,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但收拾得很干净。灶头是柴火灶,能安放两口锅。灶头的台面,没有摆放任何杂物,利利落落,灶门上还安装了两块看火用的活动挡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挨着灶头的窗户下面,码放着一堆棍棍柴,每一根柴的长度都完全相同。就在柴禾堆上面,仰面放着一个小长凳,小长凳旁边,斜放着一把手柄满是包浆的火钳。

桌子

老大娘站在灶头和旁边的大柜子中间,随手整理着柜子面上的杂物,这个小空间应该是她日常在厨房里最常站立的地方,取用身后墙上的柜子刷子、锅铲菜刀,站在这里摘菜切菜……

八仙桌乌黑油亮,是用土漆漆过的,桌面虽然蒙了一层土,但上面的瓶瓶罐罐,都封得严严实实,尤其是那几层高高的竹制蒸屉,悄悄地述说着这户人家曾经的热闹。

行走秦岭这么多年来,也进了不少秦岭山民的厨房,我没有见过收拾得这么仔细的厨房了,要知道,对于这个厨房来说,虽然存在了几十年,但有可能我们还是第一批拍摄记录它的人。

堂屋

从厨房出来,我们回到堂屋。堂屋的墙上,挂着一杆老秤、一个白包、一个盖子,还有两根绳子。斜靠着墙,堆着农具,各种各样尺寸的锄镐镰锯,以及一大一小两个古朴有致的立柜。

在这个画面中,最惹眼的是屋顶悬下来的一串包谷,以及墙上写的两个粉笔字“鸡开”。我伸手去摸包谷,包谷只微微动了一下,这一串包谷很沉很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走近去看“鸡开”两个字,才发现后面其实还有一个字,只是色彩淡了一些,是一个“会”字。原来是“鸡开会”,我忍不住笑了,这大概是当年这户人家小主人的涂鸦。

卧室

从墙上写了“鸡开会”三个字的地方,我移步朝另一个门内走去,就是这户人家主人的卧室。屋外的阳光,通过窗户玻璃,穿过纱质窗帘,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了几粒亮亮的光斑。

围着这个房间一圈,分别是三屉桌、矮柜子、大立柜。三屉桌上放着一个红色的暖壶和几个画框,矮柜子上放着一台电视机,大立柜的镜面依旧明亮,柜身上甚至挂着一个女式礼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屋内的墙面上,到处贴着喜庆的年画,颜色全是大红,仔细看了看,床上的铺盖已经收起来了,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人在此睡过。

背影

我重新回到堂屋,朝头顶看了看,上面层层叠叠的石板瓦,已经被经年累月的烟火,熏得黢黑一片,光线从石板瓦缝隙中透了下来。

我朝大门那边望过去,阳光从半开的门外,正照射到方才那只猫咪站立的位置。

时间是2021年3月13日11时48分,当我再次将镜头对准大门那边的时候,门外的老大娘已经移到了我的镜头里,我留下了她的背影,远处的秦岭朦朦胧胧。

我们从屋内出来,老大娘非常不好意思地说,她得走了,问我们是不是还要在这里玩?我们说不用管我们了,您忙您的吧,我们刚上来,再歇一会就走。

老大娘关上了门,准备背着背篼离开。友人Y站了过去,把台阶上的背篼,轻轻地抬了起来,帮老大娘背到了她背上去。老大娘连声说着谢谢!

远去

背着背篼的老大娘,慢慢地走了,手里拄着一根细细的木棍。她走到了老核树那边,友人G就这样看着,我也这样看着,我们都没有说话。

我们不是不想去帮一把,是老大娘坚决不让我们插手。她的背篼并不沉,实际上很轻,里面装的东西也不贵重,就是几块硬纸板和一些杂物。

对老大娘来说,把这点东西背回去,大概是为这趟回老房子找到了一个理由,她已经习惯了通过这种方式,往来于新旧两个家。

对我们来说,我们只能这样静默无声地,望着她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土地边,消失在松林里,消失在山路尽头,直至完全见不到。

作者简介

专业行走,行走秦岭十余载,边走、边拍、边写,自创“行走体”散文,网络阅读九千万,著有散文集《远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