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又一位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内,这栋楼已经有两位跳楼、一位烧炭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

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

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

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

短短半年时间,已经第四起了。

知乎一则与研究生群体相关的问答引发了热议:

图源:知乎

具体情况尚未得知,不过回忆往昔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生了这样多起令人惋惜的事件:

2020年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逝者于凌晨发送了疑似遗书的文字截图,提及自己面临就业压力、疫情影响、实际数据无法达到预期而将延毕等困境。

2020年5月9日,中国传媒大学26岁女研究生黄静怡坠楼身亡,有家属微博发文称其被导师刁难,毕业论文难通过,致其精神崩溃选择坠楼轻生。

2019年6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生陈慧祥在学校办公室内上吊自杀。其遗书中透露自己被华人导师逼迫发表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向导师提出撤稿屡屡被拒,最终选择自杀。

以上的事件也在警示着我们: 当下整个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18年,一份名为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的调查报告表明,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 6倍。

其中41%的研究生达到中度或重度焦虑,39%的研究生则有中度至重度抑郁。

在我国,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以浙江省为例,在被调查的500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轻度抑郁占8.6%,中度与重度抑郁占7%。

Nature也曾调查过5700位科研萌新(低年级博士研究生),数据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读博早期,高达52%的人希望未来在学术界发展(信心满满),90%以上的人希望做跟科研有关的工作。但现实是,学术界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职位。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学术界职位的数量是比较恒定的,但是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是井喷的。最终能留在学术界的人比例大约在 3.5% ,而这 其中又仅有约 1/8 能成为教授 (现实残酷)。

背负科研压力

是种什么体验?

有来自科研人员的自身体验——

对于学生,做师兄师姐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多帮助一下师弟师妹,做师弟师妹也要心存感激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努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做科研的人都要做好不出实验结果的心理准备,然后再向他人求助,我们并不是孤独的。

能抗压,能耐得住寂寞,在压力情况下保持高速冷静的思考,是做科研的必备条件,熬出来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是得到了质的飞跃。

老师不主动找你,你要主动找老师呀!汇报工作进展呀。

我也是化学方向。第一次见到导师,她说,失败的数据也有价值,可以告诉后人这样做行不通。还有一句话,做科研工作者其实挺幸福,可以充分试错,这是其他工作无法实现的。这两句话我记了8年,支撑我走过无数个失败的实验。

如果有压力,还是要找人倾吐一下,不行就去浪一浪,实在是被老师说,那就脸皮放厚点,左耳进右耳出好了。

不论实验多么紧凑,每天也要给自己安排一些脑子抽离的时间,可能是看一集美剧,也可能是玩一会手办,或者做点饭,总要有一两件换脑子的事情,这样工作的时候会更有创造力,压力也不会积累的太快以至于爆炸。

研究生自杀悲剧反复重演

我们究竟能做点什么?

根据此前投稿的作者@程岑东 曾对相关事件给出如下改善的方法。基于个人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科研经验,提出以下四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1)提高科研团队的信息透明度。一个科研团队学生如何评价导师、研究生们多久毕业、科研工作量和非科研的杂事比例情况,类似上述的信息都将影响导师的招生,能够促进导师切实为学生考虑,让优秀的研究生按期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选择导师的准研究生会向在读研究生咨询其导师情况,但得到的答案可能并不准确,因为他们面临被导师知道背后讲了“坏话”的风险。国外有一个导师评价网,学生可以在该网站看到其他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国内也有人在推动这个事情,但影响非常有限。

2)学校完善研究生申诉机制。当研究生认为自己遭遇不公时,能够向学校合理有效地表达诉求,学校也能展开有效地调查,协商解决矛盾。比如,当已发表几篇优秀论文的博士生申请毕业遭遇到导师拖延,学院能够通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能够代替导师签字。

3)降低研究生换导师、博转硕的难度。如果说学院层面能够在机制和舆论上做到,研究生申请换导师、博转硕不会受到太多非议和诘难,研究生与导师发生利益冲突也有退路,不至于走到结束生命那一步。

4)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在南京邮电大学意外身亡的微博话题中,表示自己受到导师不公义对待的研究生不在少数,但他们多半都表现出无力感。关注研究生的求学经历、师生关系,在研究生表达诉求时就积极响应,依赖于家人、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对于导师、研究生都是有利的事情,也是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不二法门。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或是他人的时候,就要第一时间尝试去自我改变,比如:暂时降低对自己的期待感、和周围人倾诉、找专业人士咨询等,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你会发现前路终将光明。

(来源:募格课堂、学术会议资讯、知乎等 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