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2021年4月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阿米卡星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药监局官网截图

其中增加黑框警告中,就有关于肾毒性的说明:

我们知道,肾脏是人体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毒性或免疫学反应导致肾脏损害,而肾脏受损早期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常常因不易被发现而导致病情延误,造成严重后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肾毒性药物的神秘面纱,看看都有哪些药物具有肾毒性?

临床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部分抗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抗肿瘤药物、造影剂及中草药等。

01.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

所有氨基糖苷类药物都可能导致肾毒性,本文开头提到的阿米卡星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肾损害,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长期或超剂量使用的患者应注意该药物的肾毒性。该类药物的肾毒性主要与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有关,一般肾毒性在用药后5-7天发生,7-10天肾毒性最强,发生率在10%-25%之间,该不良反应是可逆的。

肾毒性发生机制:该类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代谢,其阳离子属性使药物易于结合到肾小管上皮细胞膜,并快速转运到细胞内,直接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

表1 氨基糖苷类药物肾毒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霉素

青霉素类药物本身无直接肾毒性,但易发生过敏反应致肾间质广泛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亦可有嗜酸或嗜碱细胞浸润,引起间质性肾炎,也可引起急性过敏性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多出现在用药后7-14日。

表2 青霉素类药物肾毒性

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导致不同程度肾损害,尤其是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潜伏期一般2天至数周左右,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引起肾损害多数可逆转,发生肾损害时可立即停药,多数患者肾功可恢复。

肾毒性发生机制:该类药物直接引起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坏死。

表3 头孢菌素类药物肾毒性

两性霉素B

临床主要用于抗真菌治疗,治疗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易引起氮质血症和肾小管坏死,其肾毒性与剂量相关,老年人及血容量减少者更易发生肾损害。

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中以利福平发生肾毒性报道较为多见。

肾毒性发生机制:利福平为小分子化合物,当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才具有抗原性。正常情况下,药物-血浆蛋白复合物可被分解清除,但某些病理情况下,该复合物不能及时被清除,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而产生抗体。

利福平-抗利福平抗体复合物可识别红细胞、血小板或肾小管上皮细胞膜蛋白的一些抗原决定簇,形成“三重复合物”,激活补体,进而造成靶细胞损伤,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可在尿道或膀胱内形成结晶或沉淀,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结晶尿和腰痛。此外,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肾衰竭,该类药物可引起梗阻性肾病、间质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02.非甾体内抗炎药

大量临床数据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药可引起肾脏损害,如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

肾毒性发病机制:

  • 抑制前列腺素的的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 抑制肾小管细胞酶活性,直接产生肾小管毒性作用;

  • 过敏反应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 髓质硬化,导致肾乳头坏死。

该类药物在高龄、合并肝肾疾病或血容量不足等危险因素下,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可明显升高,该类药物引起的单纯急性肾损伤临床并不多见。肾毒性在临床表现为:用药几天后出现少尿和血钾增高,多无蛋白尿。

03.抗高血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抗高血压药物中肾毒性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以卡托普利最常见,可引起急性可逆性肾衰竭、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衰竭等。对于合并有慢性肾衰竭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此类降压药物,以防止肾功能进一步减退。

该类药物发生肾损伤原因可能与适应征把握不严、忽视潜在危险因素如心衰及合用利尿剂等因素有关。其肾毒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04.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可有不同程度肾毒性,如亚硝基脲类,长期应用可导致不可逆性慢性间质性肾炎,吉西他滨、博来霉素和丝裂霉素联合顺铂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症,可在治疗停止后几个月出现。

抗肿瘤药物除对肾脏有直接毒性作用,使用化疗药物后,肿瘤细胞大量坏死产生的急性高尿酸血症和高磷血症等,也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资料显示:抗肿瘤药物所引起的肾损害多数可逆转,有一部分患者在临床干预后肾功能仍出现不可逆损伤。

05.造影剂

临床上造影剂主要分为两种: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前者主要为钠盐和葡甲胺盐(如泛影葡胺);后者主要指新一代的单体或双体三碘苯环造影剂如优维先等。

据报道,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高达70%,肾病、老年、血容量不足以及大剂量造影剂在短期内反复使用的患者,其肾毒性发生率更高。

该类药物的肾毒性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蛋白尿、尿酶升高、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下降,其中80%为非少尿型,停药后肾功能大多可恢复。

06.中草药

近年来,有关中草药导致肾脏毒性的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其中,单味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的药物主要有生物碱类药物、马兜铃、蛋白类药物、动物药及矿物药。

资料显示: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原因除与药物本身肾毒性相关外,还与患者误用、剂量过大及药材炮制不当等原因有关。

07.其他药物

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A、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降血脂药他汀类、白介素2、干扰素、青霉胺、甘露醇、别嘌醇、碳酸锂和丙硫氧嘧啶等均有一定肾毒性。

减小药物肾毒性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当根据疾病治疗必须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时,应注意:

  • 严格掌握肾毒性药物用药指征、使用剂量及用药疗程,避免滥用及联用肾毒性药物。

  • 存在高龄、脱水、肾功能不全或缺钾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确需使用时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加强肾功监测。

  • 对治疗窗窄和肾毒性大的药物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血药浓度进行剂量调整,随时观察尿量,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 正确使用中草药,警惕中草药的肾毒性。

如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发生肾毒性,可根据患者肾毒性的不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 应立即停用或减量正在使用的肾毒性药物;

  • 可多饮水、保持尿量,促进药物排泄;

  • 积极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 如需抗过敏治疗,可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需要透析者,可尽早安排透析,如急性肾衰竭阶段。

参考资料:

[1]孟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药学监护实践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9,16(08):1369-1371.

[2]王俊锋.2007—2014年我国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文献调查与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0):54-57.

[3]张万超,付平.利福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3):94-95.

[4]覃园,陈国纯,刘伏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急性肾损伤[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5,24(01):70-74.

[5]胡伟新.抗肿瘤药物相关的肾脏损害[J].临床内科杂志,2008(08):517-519.

[6]张宏.造影剂肾病的药物防治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11):105-108.

[7]尹世强,邹爱英,刘秀书,等.中药导致肾损害相关性分析及预防[J].天津药学,2013,25(4):55-57.

本文首发: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文作者:云淡风轻

本文审核:王树平 主任药师

责任编辑:大力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