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恩师很多,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徐特立先生外,还有一位叫做毛宇居的教书先生对毛泽东一生影响颇大。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哥,他们的父辈之间走得很近,十分要好。

在毛泽东少年时代,有几年时光正是在这位学富五车的堂哥的教育下度过的,在那个年代,毛泽东能有这份福缘,甚为珍贵。

尊父命,蔡家塘拜兄为师

毛宇居家住井湾里蔡家塘,虽然毛泽东叫他堂哥,但他比毛泽东整整大了13岁,完全是一位叔父级别的长辈。

毛宇居从小饱读诗书,“四书五经”被他背得滚瓜烂熟,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

每逢过年或婚丧嫁娶,附近的乡里乡亲总请他捉刀代笔,韶山冲一带的对联或祝词基本上出自他一人笔下,遂有“韶山一支笔”的美誉。

毛泽东和毛宇居

对于毛家的这位才子,毛父相当尊重,当年,毛父能与妻子文氏结缘,全仰仗毛宇居的父亲毛福生搭桥牵线。

乃至往后数十年间,两家人经常走动,彼此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毛父原本只是想让毛泽东有点学问,尽快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可是毛泽东却并不这么想,他还是希望能走出韶山冲,去接受更加全面系统的新式教育。

这一想法得到了开明母亲文氏的支持,并且叫哥哥亲自来家里劝说毛父,让毛泽东继续读书。

因此,在毛泽东13岁这年,在舅舅的百般劝说下,毛父终于同意让儿子到蔡家塘毛宇居的私塾,让少年毛泽东拜他为师,从此,毛泽东便迎来了崭新的人生阶段。

右起:毛泽东、堂伯父毛福生、毛父、毛泽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入私塾的毛泽东就展示出过人的天资,毛宇居所讲授的内容他总能过目不忘,并且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让毛宇居经常欣然赞道:孺子可教也!

但也正是毛泽东思维过于活跃,思想也比较激进,经常弄得以“圣人之道”规范自己的毛宇居气急败坏,不知所措。

有一次,毛宇居因事外出,少年毛泽东心中窃喜,先生前脚跟走,他便带着书本跑到后山,一边温书,一边爬到树上摘毛栗子。

这一次让毛泽东收获满满,不仅书背得滚瓜烂熟,毛栗子也摘了满满一大筐。

毛泽东兴奋地将这些劳动果实与同学、先生分享,没想到不仅没有受到毛宇居的表扬,反而责他不守规矩,不敬师长,分明就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

结果,毛泽东被先生拉到一口天井旁边,呵斥道:“今天罚你对着这口井作诗一首,若是做不出,休想离开。”

毛泽东老老实实地站在天井旁,眉宇紧锁,半晌未语,毛宇居很是得意,暗自思忖:“今后看你还敢不敢这般顽劣。”

可是,正当毛宇居默默庆祝自己的教育方式取得“大捷”之时,只听毛泽东慢慢吟道: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一听,这分明就是一首讽喻诗,对象就是他自己。

他刚想开口责备毛泽东目无尊长,如此放肆之时,转念一想:“润之小小年纪,却有如此才思,难能可贵呀!”

于是,心中惊喜难抑,对毛泽东又爱又恨。

其实,毛泽东的不俗才情何止于此,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让人叹为观止。

有一次,课堂上,毛宇居煞有介事地出了一副上联:天,让毛泽东给出下联。

当时毛泽东心中就极为清楚,这是先生故意为难于他,他若简单地以“地”相对,必会遭致先生的不满,甚至冷嘲热讽。

于是,他稍稍沉思了一会儿后,便大声地给出了下联:示。

当时同学们都一脸茫然,“天”怎么能与“示”相对呢?只有毛宇居会心一笑,似乎明白了这副拆字联的奥妙之处。

原来,“天”字拆开为“一大”,“示”字拆开便是“二小”,这“一大”,“二小”的精彩绝对顿时引来满堂喝彩,毛宇居也对毛泽东不落俗套,随机应变的表现称赞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毛宇居对毛泽东青眼有加,他知道毛泽东是难得的天纵英才,于是经常私下为他“加餐”,甚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借给他看。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氛围,让少年毛泽东博览群书,让他今后的人生大受裨益。

如毛泽东经常喜欢读的《左传》,里面的一些历史小故事,为日后毛泽东制定革命理想和大政方略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在与毛宇居相处十个月后,毛泽东便被父亲叫回了家,自此之后,这两家走得就更为频繁了。

一次,毛宇居来到毛泽东家,在毛父面前夸赞不已,称他极有天赋,应该让他继续深造,将来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毛父听后极为高兴,于是决定让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前往湘乡学习。

离家乡,始终不忘师生情

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后,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名思想进步的有为青年。

在湘乡小学读书期间,他便大量阅读了一系列进步的革命书籍,其中,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是毛泽东常看的刊物,经常手不释卷,茶饭不思地读着报上的进步文章。

学习之余,毛泽东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同时问候先生毛宇居。毛泽东在外求学数年,文章大有长进。

1919年,他的母亲文七妹不幸辞世,毛泽东悲痛欲绝,他满怀对母亲的深切哀悼,提笔写下字字真情的《祭母文》。

毛主席三兄弟与母亲合影

文章一蹴而就,由于当时毛泽东情绪万分低落,自然无心对自己的文稿进行收集整理。

可他的先生毛宇居对此却上了心,小心翼翼地将此篇文稿收藏起来,三十年后,这篇珍贵的文稿才被毛宇居拿出来交给了中央政府。

如今,它被镌刻在毛泽东父母合葬墓旁的汉白玉碑上,若不是当年毛宇居的悉心珍藏,这篇毛泽东最长的一篇诗文将很有可能失传。

在毛泽东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之前,曾经三次回到韶山冲,看望毛宇居,二人在一起,对当时的时局做了深度的交流。

对于农民运动,毛宇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日后中国革命也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在一次欢迎毛泽东回乡的大会上,毛宇居又对毛泽东大大赞赏了一番,并且还为中国革命造势,鼓励乡亲们自觉抵制和反抗国民政府的压迫与剥削。

此时,他与毛泽东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马日事变后,韶山冲的天空也弥漫上白色恐怖的阴霾,国民党极其痛恨毛泽东在井冈山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为了抑制它的“燎原之势”,他们疯狂地对革命者进行捕杀,毛泽东的家乡也成为这伙人重点打击的对象。

左二:毛宇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一群国民党大头兵进入了韶山冲,他们气势汹汹地扬言要刨了毛泽东家的祖坟,断其“龙脉”,以除后患。

到了毛家后,他们将毛泽东留在家里的文稿付之一炬,当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的时候,毛宇居愤懑不已,学生的大作岂能这般毁弃。

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硬是从滚烫的火焰之中抢救出了一部分文稿,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时写在《讲堂录》和《伦理学原理》上的听课笔记。

暴戾恣睢的国民党当局并未就此罢休,一天,他们摸到了毛宇居家里,拿枪逼着他去找毛家祖坟。

毛宇居急中生智,将他们引到地主毛俊贤的墓地旁,称这就是毛家祖坟。

毛泽东祭拜父母

由于当天下雨,路滑难走,能见度又低,于是,这对大头兵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就将毛俊贤的墓给刨了,毛宇居心中窃喜的同时,不禁为昨夜的提前预防暗自庆幸。

原来,当得知有国民党兵来此肆虐时,毛宇居当夜便带领着毛家人乘着茫茫夜色,将毛家祖坟的墓碑一块块轻轻取下。

就近埋在黄土之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用一层草皮覆盖其上。

十几年后,有一次毛泽东在中南海与毛宇居见面谈及此事时,毛泽东笑道:“有您老这么智慧的毛家人,他们又能怎样呢?”

再相见,依然处处见真情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与毛宇居这对“特殊”的师生便失去了联系,他们再次见面新中国已经成立了。

在这期间,毛宇居时常会带领游客参观毛泽东故居,他会如数家珍一般,将发生在他与毛泽东之间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每次讲完,毛宇居都会感到酣畅淋漓的爽朗。

一次,他如往常一样,正津津有味地给游客朋友们讲述历历往事,这时候一位中年人出现在他的身边,亲切地问道:“您就是毛宇居先生吧!”

毛宇居一脸愕然,他与这位中年人素不相识,他怎么会认得自己?

见到毛宇居的疑惑,中年人马上很有礼貌地解释道:“能够如此详细地为我们讲述毛主席的故事,除了毛主席的恩师毛宇居先生,还能有谁呢?”

毛宇居听后,两行泪水潸然而落,他万万不会想到,竟然还有人惦记着他着一介书生。

1951年9月,在毛泽东的盛情邀请下,毛宇居经过舟车劳顿,从韶山冲经长沙来至北京,毛泽东特意安排相关人员陪伴他的启蒙老师游览北京名胜。

随后,在中南海的含章堂,这对阔别了多年的师生终于见面了。在这之前,毛泽东已经派了一名宣传干事到过韶山村,寻找这里的亲朋好友。

当得知毛宇居仍在韶山冲教书时,毛泽东十分欣喜,那日,当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毛宇居欣喜万分,乘着兴致,他大笔一挥,接连写下了十首《导师颂》。

诗中洋溢着他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学生毛泽东的由衷喜爱。

当时他还另外写了一封信件,嘱咐即将赴京的毛泽连及李柯等人,一定要将信和诗交到毛泽东手里,并致问候之情。

当毛泽东收到此信时,又喜又叹,他马上给毛宇居回信,祝愿家乡父老身体安康,在接到毛泽东回信时,整个韶山冲的村民都沉浸在喜悦当中。

匆匆两年过去后,这一次,毛宇居如愿以偿,终于再次与毛泽东见面。

期间,让毛宇居最难以忘怀的是这样一件事。

一日,毛泽东突然对毛宇居笑道:“先生,我今晚要和您回韶山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个决定让毛宇居感到莫名诧异,虽然前几日毛泽东提及过回韶山的想法,但总不至于这么匆忙吧。

接着,毛泽东将毛宇居请进了一间房间,房间前面是一块大银幕。不多久,房间灯光暗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大字:解放了的中国。

原来,在这部中苏合拍的彩色影片中,捕捉到了许多来自韶山冲的镜头,其中,毛宇居更是频频出镜,既有他的中景镜头,还有大特写,这一幕,让毛宇居颇感意外。

惊喜之余,他再次文思泉涌,回到招待所,便迫不及待地挥毫泼墨,一篇《七绝》一蹴而就。

欣喜与激动之情跃然纸上。

当时,北京已入秋季,担心先生着凉的毛泽东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为老人家买了毛大衣和皮鞋,当得知他牙不太好时,又派人送他到医院补牙,对此,毛宇居感动万分。

次年冬天,毛宇居受韶山乡政府的委托,二度进京,请毛泽东为家乡新办的学校题字,毛泽东欣然同意。

原本,毛宇居是想让毛泽东题写“韶山小学”四字的,但毛泽东却以为眼光要放长远点,这里以后不仅仅是小学,还要开设中学,大学。

于是,毛泽东便挥毫在宣纸上写下了“韶山学校”四个大字。

随后,毛泽东又领着毛宇居在京津一带逛了一大圈,他拜托毛宇居一定要将这里的情况,人民的觉悟,带回韶山冲,在家乡好好做做宣传。对此,毛宇居欣然同意。

其实,自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以后,已经多年未回家乡了,建国后,回归故里就成了毛泽东一个迫切的愿望。

可是建国伊始,毛泽东日理万机,总抽不开身,到阔别数年的韶山冲看看,只能叫儿子毛岸英在1950年的时候,特意回老家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

直到1959年,毛泽东终于回到了阔别了32年之久的韶山冲。

返故里,往事历历如昨日

这天是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一踏上韶山的土地,便道:“去把我大哥接来”。

其时,毛宇居仍是韶山冲的一名私塾先生,当听闻毛泽东来到家乡,并要召见他时,毛宇居不顾年迈体弱,急急忙忙地赶到毛泽东下榻地点——松山一号寓所。

看到老师到来,毛泽东急忙起身相迎,此时的他仿若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像个孩童一样调皮起来。

毛泽东请毛宇居当向导,一同到儿时经常玩耍的田野看看。

一路上,毛泽东紧紧握住毛宇居的手,他们一边闲聊,一边看着乡亲们在田间辛苦耕种,心情无比畅快。

当经过一个水库时,毛泽东兴致勃发,像一位童心未泯的孩子一般,邀请毛宇居一块儿下水畅游,可毛宇居却因年老体衰,实在不便下水

在水中畅游的毛泽东频频向岸边劳作的乡亲打招呼,有时还做出各种搞怪姿势,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此时在岸边观望的毛宇居看见已过花甲之年的毛泽东,竟能如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不禁感概,仿若又回到了往昔那段与毛泽东相处的葱茏岁月。

当晚毛泽东设宴款待乡亲父老,特意让毛宇居坐在自己身旁,席间,平素滴酒不沾的毛泽东,手持一瓶白酒,依次给大家敬酒,他一杯接着一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毛泽东走到毛宇居身边,端起酒杯恭敬地向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连忙起身,连声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上前搀扶着毛宇居坐到椅子上,饱含深情地说:“您是我的恩师,给尊敬的老师敬酒,这是学生的分内之事呀!”

一席话,让年迈的毛宇居再次感动地热泪盈眶。从此,这段佳话一直在韶山冲一带广为流传。

纵观毛泽东一生,敬师尊师的事例不胜枚举,但对毛宇居这位特殊的启蒙老师,毛泽东总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感情。

毛宇居既是比自己年长13岁的老大哥,也是自己的首位授业恩师,毛泽东所创下的丰功伟绩,都离不开毛宇居的悉心教导。

毛泽东常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样的‘寸草心’,是很难报全老师的‘三春晖’的。”

1964年,83岁的毛宇居走完了自己诲人不倦的一生。

在今天湘潭市雨湖区北二环,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湘潭大学,仍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笑迎八方学子来此就读,它记录着毛泽东与恩师毛宇居的一段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