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提出疑问:三环内现在基本无新房可买,很多人即使想置换改善,也只能被迫朝三环外迁移,去主城区与卫星城之间的新城定居。这样的新城有很多:比如光华新城、武侯新城、北部新城、龙潭新城等等。

这并没有错,中优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让居住在中心城区的人口向外部迁移,这也符合国际上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郊区化的形态。

可是建树和一些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三环内是真的无地可用了吗?先放一张卫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卫星图可以看到的是:整个三环内,除了东北、东南、西南部分区域较为稀疏外,整个三环内的的确确建筑密度很高,尤其是青羊、金牛、武侯所在的区域,作为三个城建较早的行政区,一二三环内密密麻麻的建筑排列,似乎真的没有多余的土地了。

看了卫星图,再看一张规划图,如下图:

整个三环区域内被密密麻麻的住宅用地所挤占,不过这个是成都市总体规划公布用途,更多的只是明确了用地性质,实际建设及使用情况却与规划有较大的差距。

这里的差距并不是指违规变更土地利用性质,而是本该是教育科研用地的地方利用非常不充分,住宅用地的区域也存在零零散散的情况。

这个三环内,有多个区域呈现这种情况,这些区域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被铁路限制的区域。今天建树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

如下图所示,这个区域我勾画得比较潦草,读者朋友凑合看。整个区域按照规划应该是以住宅用地为主,辅以部分的仓储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以及绿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实际情况呢?通过卫星图及实地走访可以了解到:从果堰街开始一路南下到大悦城再继续往南,整个区域内的情况大致如下(找的网图):

以返迁房、保障房、仓储用地(川藏立交附近)为主的区域既没有充分利用土地,整个布局也稍显凌乱。

继续向南情况就更有些凌乱了,过了太平园直到神仙树高架,整个板块内除了一块教育科研用地外,按道理应该都是住宅用地。可这个区域就像是禁区一样,由于高架和机场高速的存在,相信许多成都人都没来过这个区域,空地不少,老旧房源也不少。

接着我们到了成都南站,开始一路向东。到锦江为止,三瓦窑整个区域内建设情况还可以,其中还有人居东苑,就此别过。

可过了锦江,那可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按道理是住宅用地,可基本处于空缺状态,整个构造和果堰街类似,但遗留的空地却又比果堰街更多一些。整个区域内以保障性住房和返迁房为主,除了蓝谷地区域稍好外,一直到东站,整个区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过了东站,继续北上,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急转直下,过了成洛大道继续北上以后,东风渠旁的景色可能会让住在成都的你不敢想象。

三环内竟然会有这样的光景?这里集中的已经不是老破小了,而是农田和村舍。这个区域的西侧也就是铁路西侧尚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发,更何况这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再科普一个小知识,不要以为三环内都是5城区,其实这个区域属于龙泉,摊手,大龙泉果然大,手都伸到了这里(解嘲)。

继续北上的就不介绍了,不光是铁路,从卫星图上就可以看出,从东边到北边,整个成华区二环以外范围内还有大量土地处于待建设状态,整体区域板块比其他几个区域建设更加滞后。

这就是成都当前有趣的现实,以2.5环为分界线,整个铁路外侧到三环之间,还存在大量这样的住宅空地,铁路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外侧,内侧的大部分区域也处于待开发和开发不充分的情境。大片大片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应用,这里仿佛成了三环内的盲区。

可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这些区域是曾经拆迁返钱的集中板块,是当年城市发展过程中失地居民的集中居住区域(曾经一环往外一点都是农田),现如今,城市发展过快,如果要集中精力打造这些区域,可能花的代价比在别地新建新城还要大。

况且,铁路的原因,在交通、居住等方面都会有一定影响,客观的判断发展价值较低。

但并没有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中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会得到充分发挥。毕竟,城市越来越拥挤的当下,市区内稀缺的住宅用地早晚会被充分利用起来,只不过等待的时间会更久罢了。

喜欢的朋友点赞+关注支持,建树杂谈:每日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