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白石镇鞍山村有一个独居的聋哑女人,邻居说:她的命很苦,丈夫十几年前莫名失踪,至今杳无音信。儿子天生愚笨,虽然在外打工,也只能勉强找碗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聋哑女人孟培云,今年53岁

她常年一个人在家,住在一间狭小的木屋内过着无声的生活。她很勤劳,整天忙着种庄稼、砍柴、晒咸菜,看她干活的架势,就知道是一个能干人。

图:哑巴女人晾晒的竹笋

为了解详情,在老乡的指引下,我找到她的娘家,见到了她年迈的父母亲——孟中发和杨文素,在他们的诉说中,又听到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4岁的孟中发和杨文素

孟中发今年74岁,家住白石镇鞍山村枣树坪,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与农村姑娘杨文素结婚。

1968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孟培云。

婴儿时期的孩子并未发现有何异样,但是到了该说话的年龄才发现女儿不但说不了话,而且耳朵也听不见,是一个先天性聋哑人。

姑娘长大成人后,嫁给了本村青年向家耀,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向家耀老实本分,不识文化,手机都不会使用。

他们的儿子也跟父亲一样,老实巴交,天生愚钝,女儿还算正常,兄妹俩长大后,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到家里。

十几年前的一天夜晚,向家耀离家出走,就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至今杳无音信。家里就剩下哑巴女人一个人,靠自己种点庄稼和国家最低生活补贴维持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孟培云在砍柴

图:孟培云居住在一间小屋里

1969年,孟中发、杨文素夫妻有了第二个孩子,儿子的出生让他们格外高兴,自己省吃俭用把儿子抚养成人。

儿子刚满17岁,忽然患了重病,一场脑膜炎差点要了孩子的命。

可能是因为后遗症,大儿子又患上了神经病, 52年来从未认真地干过农活,全靠父母养活。

儿子喜欢喝酒,还间歇性地发狂,经常吵骂父母没本事,没有给他修房子,也没有给他带来好生活,怒气大时,还会对父母动手。

图:老两口在地里劳动

1971年,他们的第三个儿子出生,老三一切正常,还娶了媳妇。

1995年,他们的孙子果果出生,就在俩老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一家时,更大的灾难又无情地降临在他家。1997年,一场大病夺走了儿子26岁的生命。

儿子死了,媳妇也跑了,留下一个年仅2岁的孙子。

此时的孙子是他家的独苗,无论如何也要将他抚养成人。两个老人把孙子当着儿子养,想方设法给他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事事都顺着他。

孟中发回忆:上学的时候,爷爷负责接送,在路上,孙子要求爷爷必须走在他的后面,假如偶尔走在前面了,孙子则会站着不走,必须等爷爷退回到孙子的后面,孙子才会继续走路。总之,他们对孙子十分溺爱,事事迁就。

随着孙子的逐渐长大,老人们发现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不愿读书,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老师建议去读中职,孩子也不愿去。

无奈之下,早早地就出门打工去了。

孟中发、杨文素夫妻俩先后生养了三个儿女,但他们死的死、病的病、残的残,作为半个儿子的女婿也莫名失踪,生死未卜。妻子杨文素也患了腿病,双腿肌肉萎缩,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但是为了生活,还在坚持做家务及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杨文素在地里劳动

鉴于他家的接连不幸,当地政府知悉后,马上将孟中发、杨文素夫妻俩以及儿子孟洪清等三人纳入低保,每月可享受最低生活补贴1千多元,解决了他们家的生活困难。

近年来,多家扶贫帮扶单位和驻村扶贫干部经常到他家走访慰问,并采取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帮他们家渡过难关。

今年,年逾花甲的夫妻俩决定发展一点蚕桑,提高家庭收入,争取给国家减轻一些负担。

图:鞍山村枣树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