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Powie

小时候,我一直都挺羡慕电视剧里面各种各样装修风格的房子(特别是 TVB 里面的哈哈哈哈),长大看了日剧、英剧和美剧之后,又觉得如果以后的房子走这些装修风格似乎也不错。

image: Read01

而在春节那段时间里,经过亲戚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以后打算在哪里买房”等等的问题炮轰之后,我也意识到,确实应该对未来的房子有所规划了(哪怕是模糊的)。恰巧,我在那段时间比较喜欢看居家生活的内容,于是点开了《casa BRUT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mage: 《casa BRUTUS》

发现里面有着各种颜值和创意值都拉满的住宅设计,其中也包含了我对未来部屋设计的美好幻想,如果屏幕前的你对未来部屋的装修设计也没什么头绪的话,希望这篇文章能或多或少地给各位一些启发。

image: 《casa BRUT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我个人最喜欢的 K-HOUSE,这是一栋位于东京世田谷区的独栋住宅,虽然是独栋,可它完全没有别墅的那种奢华感,一切都以简约、实用为主,这种“日式减法”的设计可以说非常对我胃口了。

image: TONERICO:INC.

一楼有条狭长的走廊去分割洗漱空间和生活空间,并直直地联通了前院和车库,让楼层的空间分布非常直观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一条走廊完成了分隔和连接的作用),既保证了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又不会让不同的功能空间混淆在一起

image: TONERICO:INC.

从拐角的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就来到了整体性更强的客厅娱乐空间和厨房及用餐区域,我认为护栏和二至三层楼梯的设计是最妙的地方,其使得整个二楼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能保证充足的采光,不容易让人产生压抑的逼仄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房主一家四口来说恰到好处。BTW,两个孩子的房间在二楼,主卧在一楼,二者以楼层作为区分。| image: TONERICO:INC.

再往上走是一个非常干净的阅读办公空间以及露天阳台,这在地价金贵的东京地区是非常稀有的。小弟真的没想到一块 50 多平米的地能设计出如此功能丰富,又不失整体性和私密性的住宅。

image: 《casa BRUTUS》

这必须要归功于 TONERICO:INC. 建筑设计室旗下的君塜贤(Ken Kimizuka)设计师,就是他主导着 K-HOUSE 的设计,他所追求的「高自由度」和「开放感」不仅体现在了 K-HOUSE 这栋私人住宅。

image: 《casa BRUTUS》

在去年获得了「日本空間デザイン賞2020」金奖的 ARTIZON MUSEUM,以及集合了百货零售和汽车服务的 PIT AUTOBACS SHINONOME 商业空间,都能体现出 TONERICO:INC. 追求的通透开放感,减弱了不同空间结构的割裂感。

上方两图为 ARTIZON MUSEUM,下方两图为 PIT AUTOBACS SHINONOME。对了,他们家还有室内设计以及家具设计的业务,小弟在这里放上 TONERICO:INC. 的联系方式,方便在未来有装修需求的你们——

网址:www.tonerico-inc.com

邮箱:tonerico.inc@nifty.com

image: TONERICO:INC.

第二所 ケーブルカー(CABLE CAR,中文意为“缆车”)对咱们的实际作用并不大,那为什么要把它放到文章里呢?无他,就因为它独特的造型,基本上,看过图片以后就很难在脑海里抹除了。

image: japan-architect.com

ケーブルカー 位于群马县高崎市,群马县域内除东南部的关东平原外,多为山地,所以位于群马县中部偏西南的高崎市自不必多说,市内以山地为主

众所周知,「秋名山」就在群马县域内(群马县的上毛三山之一,实名榛名山)。| image: Tripadvisor

所以这所房子为什么会叫「ケーブルカー 缆车」,以及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就不用小弟我多解释了吧哈哈哈。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别人因地制宜的强大设计能力。

image: 《casa BRUTUS》

住宅整体呈长条状,坐落在坡度约 30° 的陡坡之上,不同功能的“房间”以阶梯作为分区,除了私密性较强的一些房间(如卧室、书房)用墙面隔开以外,公共区域如厨房和客厅则是连通的,让这所占地 80 多平米的房子更加开阔。

image: 《casa BRUTUS》

更妙的是,房间与地面之间的空隙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储物空间,因此不需要另外设计一个储物间,能省下不少建筑空间给别的区域。

image: 《casa BRUTUS》

生物建筑舍旗下的藤野高志也不是第一次跟“斜面”打交道了,他以前设计的「野の部屋」以及广野镇的幼儿园都能看到斜面,只不过俩斜面都在建筑的顶部,是藤野高志自发利用斜面打造的独特房屋结构。

image: japan-architect.com

而这次的 ケーブルカー 是被动地“使用”斜面,藤野高志也算是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在数十次摸索之中给出了坡地建房的全新解决方案。

如果各位觉得这两处住宅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类型,那不妨看看隔壁的《POPEYE》,看看其他国家的非建筑师是怎样布置(或者设计)自家部屋的吧。PS:这部分主要集中于室内的布局,这也是各位能快速活学活用的方面

首先让我们看看 Christophe Lemaire 位于巴黎玛黑区的家,这座建于 17 世纪的房子,在上世纪由法国建筑师 Charlotte Perriand 重新设计,而到了本世纪,Lemaire 数年前在中介的推荐下机缘巧合地与这房子相遇,并住到了这里。

他也坦言,能住进这所房子真的非常幸运。| image: Facebook@popeye

要说我个人最喜欢的,还要数他家的客厅设计,共分成了两侧,一侧是书墙与工作长桌,另一侧则是休憩区域。休憩区的陈列或摆设说毫无章法亦不为过,除松垮的靛蓝色沙发、瑞典中古茶几、Perriand 设计的单人椅之外,台灯、其他茶几、落地灯等就随意地摆放在周围。

不过嘛,在自己家中随性一点也正常。| image: 《POPEYE》

客厅的另一侧是一整面墙的书柜,这组收纳系统在 Charlotte Perriand 设计时就已构建好,完美地满足了居住者的「收纳」需求,非常方便、和谐,而且在今天看来依旧不过时。

image: 《POPEYE》

BTW,在沙发旁边的墙角还有一个「音乐角」,唱片从架子上一直摆放到了地上,格板下还专门“藏”了照明光源,这也是值得借鉴的讨巧做法。

这个客厅的布局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客厅设计嘻嘻。| image: 《POPEYE》

在早前 Marc Newson 与 PORTER 进行了合作之后,我就对这位传奇工业设计师念念不忘了,没想到在翻阅杂志的时候能“走进”他位于伦敦的家中。

小弟就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他的住宅理念吧,与此同时,也能稍微探索一下 Newson 的设计宇宙。

原来他数年前还参与过苹果的硬件设计和开发。| image: Professional Watches

这位设计师一直以「未来感」而闻名,但是我们走进他家中却又能发现仿维多利亚时期的住宅设计,比如他妻子——时装造型师 Charlotte Stockale 亲自操刀的木结构书房,个人感觉可以用「复古未来感」一词来概括他的住宅。

image: 《POPEYE》

同时,这栋住宅也体现了 Newson 对于色彩、艺术以及家具的痴迷,各种色彩的装潢(粉蓝色的厨房、斑马纹大理石构筑的浴室、多颜色的走廊墙壁)、形态各异的稀有艺术品家具(Svenskt Tenn 的沙发、Cappellini 的木制躺椅等等)在他家里随处可见。

image: 《POPEYE》

在这品类繁多的艺术品里面,也不乏 Newson 自己设计的作品,比如二楼卧室和工作间的桌椅,以及客厅中的部分木制椅子和挂壁的电视机。

image: The New York Times

Newson 活生生地把自己家变成了一个艺术馆(或者说艺术装置),想必住在里面会是很奇妙的体验。

image: The New York Times

最后一位是住在美国洛杉矶的时装设计师 Scott Sternberg,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号,因为篇幅原因,我就先挖个小坑,留到以后再讲哈。

现在只需要知道他是 Band of Outsiders 以及 Entireworld 两个服饰品牌的创始人就 OK 了。| image: IG@scott.sternberg

Sternberg 在洛杉矶的住宅其实跟 Christophe Lemaire 的巴黎住宅相仿,家中也囤了超多的书籍以及唱片;不同的是,Sternberg 更多会收藏各种老式参考书,而且他的家具布局也没有 Christophe Lemaire 那般“杂乱”哈哈哈。

image: 《POPEYE》/IG@scott.sternberg

最重要的一点是,Sternberg 家的采光真的无敌!常常被太阳染成各种颜色的客厅,洋溢着不尽相同的 naïveté(天真烂漫的)迷人气息。像我这种向往阳光的孩子,在以后的住宅设计中一定会借鉴他家的采光布局!一定!

Sternberg 也经常会在 IG 上晒出他家的阳光。| image: IG@scott.sternberg

这一篇洋洋洒洒下来,不知道各位学到了多少呢?其实,在《casa BRUTUS》和《POPEYE》上都还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住宅范例,前者更列出了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师,如果实在借鉴不了也可以联系这些专业人士啦~

在最后,我想给各位安利一本关于建筑的杂志——《新建筑》,他们家也会时不时推出住宅特集哦。拜!

image: IG@shinkenchikush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