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4月6日发布公告,就《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保护规定》)公开征求意见,从保护范畴、保护制度、保护机制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出了涵盖多方面的具体细则,特别是对手机、读物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等,不少内容引发普遍关注。

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

但是其中不少条目也引起了

师生、家长们的热议

是否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

意见有分歧

随着《保护规定》的公布

中小学校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

这一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表示肯定

雷州某小学语文老师杨老师家有小学三年级的在读孩子,对于不公开学生考试成绩、名次的规定,他表示支持。杨老师认为,卷面分数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能力,淡化名次是对的,孩子所在的学校一直是这么做的。

湛江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尤晓东认为

分数排名只是教学评价的其中一个环节

但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平等与尊重

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唯分数论

应该有全面综合评价

现在有些教育观点认为公开成绩排名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时候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作用,增加学生的外在学习压力。

02

而从网友、群众的评论来看

争议仍然较大

不仅很多老师和家长对此有异议

很多学生也表示不必过度谨慎

“不公布成绩排名,我怎么知道孩子学得怎么样?怎么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呢?”吴川三中的学生家长吴女士一直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认为如果一刀切不公布成绩,孩子学习也可能因此失去了动力。

麻章中学的校长梁保国认为,《规定》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还避免了学校之间的恶意宣传和抢夺生源。但他也坦言,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保留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知悉权,并做适当范围的公布先进名单,以做好学生阶段性成绩的针对性分析。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及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破除唯分数论。中小学阶段淡化成绩排名就是一条具体的措施。

但不少家长仍然表示,现在的高考都是按照排名来录取的,总有公布考试成绩名次的时候,日常考试成绩名次就是较好的参考。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不躁,这应该是学生应有的品质,也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稿在这一方面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或许还有完善的空间。

全民支持“禁止教职工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

《保护规定》中明确规定,为防治性侵和性骚扰行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职工与学生交往行为准则、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视频监控管理规定等制度,建立预防、报告、处置性侵害工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采取必要措施预防

并制止教职工和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

实施以下行为

与学生发生恋爱关系和性关系;

抚摸、故意触碰学生身体特定部位等猥亵行为;

向学生作出具有调戏、挑逗或者具有性暗示的言行;

向学生展示传播包含色情、淫秽内容的信息、书刊、影片、音像、图片或其他淫秽物品;

持有以未成年人为题材的淫秽、色情视听、图文资料以及其他构成性骚扰、性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家长开设常态化预防性侵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征求意见稿的这个规定,无疑是给亿万家长们吃了一粒定心丸。在管理层面上,孩子在学校里不应受到来自老师的性侵害。

记者随机采访了近十位家长。大家普遍认为,师生之间本应该是授业解惑与潜心学习的关系,所谓产生的爱情,大部分是由老师的某些暗示或强迫学生造成的。

点赞“特别保护”

对欺凌零容忍

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专门设有一章“特别保护”,要求学校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定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欺凌专项调查,对学校是否存在欺凌等情形及其程序进行评估。

意见稿明确规定

教职工发现有学生有殴打推撞拉扯、辱骂嘲弄、抢夺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恶意孤立他人、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

教职工发现可能存在被欺凌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学校报告;

学校和教职工发现学生遭受或疑似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长期无人照料、失踪等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的危险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举报,并向主管教育部门报告备案。

此外,《保护规定》还对在校老师的入职条件做了详细要求,对于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因卖淫、嫖娼、猥亵、吸毒、赌博等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处分的,以及有酗酒、滥用精神类药物史或其他可能导致行为控制能力减弱情形的人员,不得聘用为教职工。

尤晓东认为,应该大力对学生、教职员工进行预防教育。从司法机关角度来说,应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和震慑力度,从学校来说,应建立完善预防和监管机制,从家庭来说要正确引导关注孩子成长,从学生角度要学法、懂法、守法。

智能终端设备能否进入学校?

引导比“一刀切”更好

《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禁止带入课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在各大中小学进行随机走访了解到

目前市内各个学校对是否允许学生

带手机进入校园有不同规定

在市区某中学就读的王同学说:

我们学校是不允许带的。

刘同学则说:

我们没有明确说禁止带,很多同学都来自县市区,手机更多时候就是通讯工具,方便与家人联系。

不少家长也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手机、电话手表等智终端产品已经融入孩子的生活,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通过手机布置作业。

梁保国认为,《规定》提到手机管理问题是很有针对性的。沉迷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危害青少年学习成长的罪魁祸首。如何合理的引导和管理学生使用手机,应当成为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尤晓东看来,就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年龄特点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弊远远大于利,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学校家庭社会问题屡见不鲜,所以必须禁止手机进校园,但在实际管理当中易疏不宜堵,学校在管理当中要注意方式和手段,不能过于简单粗暴。

对于这份征求意见稿

你怎么看?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 end •

来源:湛江日报

文字:记者潘洁婷

图片:网络

编辑:吴梦楚

审核:莫松萌

点击图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