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中国股市大盘整体较弱的环境下,二胎概念股居然逆势崛起,贝因美、威创股份、新华锦、金发拉比、安奈儿、美盛文化、高乐股份等纷纷涨停。它们为何而涨?因为在4月14日晚,央行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名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直指中国面临的人口严峻形势,应该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工作论文指出,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中国近四十年的经济增长,核心是改革开放使得人口红利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近十年来,经济进入新常态,潜在产出下降,这与2010年以来劳动人口转升为降直接相关。

预计2020-2050年间,劳动人口将以每年超过0.5%的速度逐年下降,2050年比2019年下降15.2%。从劳动人口占比看,2010年为74.5%,2019年降至70.6%,预计2035年为64.6%,到了2050年劳动人口占比只有59.8%。

另一方面,随着劳动人口下降,养老负担重、抚养比持续上升。2019年抚养比为17.8%,预计2035、2050年分别为32.0%和43.6%。再是,政府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快速上升,2019年为5.3%,较1990年上升4.5个百分点。未来随着老年抚养比上升,这一支出将持续增加。

而中国人口结构趋向“倒金字塔”型,这意味着,“消耗的人多、产出的人少,也意味着存在经济停滞、物价疲软、资产价格通缩的压力”,这很像目前的日本、意大利等国,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高负债的状况。而且中国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因为人口转型更快。

目前,中美互视对方为“敌人或竞争对手”,那么与美国相比,在中国加速老龄化少子化的同时,美国由于移民等原因,人口却在发生有利的变化。

联合国预计,2050年美国人口将比2019年增加0.5亿,增长15%;而同期,中国将减少约3200万人,下降2.2%。从劳动人口数量看,预计2035年和2050年,中国分别比2019年下降4.6%和15.2%;而同期美国分别增长2.4%和7.7%。

从劳动人口占比看,2019年中美分别为70.6%和65.2%,中国比美国高5.4个百分点;但是到了2035年,这一差距将缩小到3.2个百分点;到了2050年,中国反而会比美国低1.3个百分点。

从老年抚养比看,2019年中美分别为17.8%和24.8%,中国比美国要低7个百分点;2035年两国基本持平,2050年中国比美国高出7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分布,底部的儿童和中部的劳动人口均窄,顶部的老年人宽,而美国的底部和中部均比中国宽得多,顶部则更窄,人口结构更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过去四十年,中国缩小与美国的差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人口红利,那未来三十年要靠什么?

有人会说:可以靠科技和教育。为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导致的劳动力日益短缺,发达国家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重视教育以提升人力资本,再是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从实际效果看,这可以缓解经济停滞,但难以逆转根本问题。以日本为例,上世纪七十年就提出科技立国,很早就意识到要通过教育和科技进步应对老龄化。所以,日本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持续超过3%,平均高于美国0.5个百分点,至今已有22位本土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只有在其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时间足够久、力度足够大、人员足够多时才可能出现。但即便如此,日本1990-201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提高2.6年,全要素生产率从美国的74.5%下滑到70.3%,1990-2018的29年间GDP增速平均仅为1.1%。这表明在老龄化和少子化面前,教育和科技依然单薄。

在这篇央行工作论文中,也提出了目前人口问题的应对之策。

首先,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要全面放开生育,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就根本没了用处。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生育。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倡导生育不仅是父母和家庭的事,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再是需要重视储蓄和投资。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要清楚中国不仅肩负发展的重任、而且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要明白没有积累何来增长。其次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要重视投资。要扩大国内中西部的投资,虽然中国总体的资本边际收益持续递减,但中西部的机器换人仍大有可为;要扩大走出去,尤其是亚非拉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仅存的人口红利。

再是推进养老改革。首先,养老制度要由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中国现有养老体制的初衷是考虑了储蓄养老的长远需要,但实际执行下来变为现收现付。这在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尚能勉强维持、也简单易行,但遇上人口转型带来的老龄化危机,则难以应对。有人认为养老改革可很快实现转轨,但实际上任重道远。中国的改革要么降低养老金标准,要么多付出劳动,以实现养老金的可持续。要降低替代率,杜绝退休工资拿得比在职高的现象;也可延长退休年龄, 但要早做,拖得越久,越难解决。

还要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未来的中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首先环境宽松。要抓主要矛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创新肯定要冒风险,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再是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最后要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科技进步周期长、见效慢、不可控,因此中国当前还是要以人、财、物的储蓄为本,教育和科技为辅。

其实,这篇论文的论调并没有问题,老龄化确实已经成为趋势,这个目前无解,必须尽快想办法应对,未来几十年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会非常的快,而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基本合理。

可本来是一篇讨论中国人口转型的工作论文,却因为里面的一段表述,在网络上炸开了锅,文章最后指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个是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另一个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现停滞。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内需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迈入中等收入,此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虽然国家的供给在增加,但是总需求相对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而中等收入国家,需要经济转型才能向发达国家迈进,总需求不足,致使这种转型升级动力也出现不足。再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合理,致使经济停滞。再是缺乏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由于在高新技术方面缺乏创新,中等收入国家在劳动成本上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在高端技术研制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致使经济停滞不前。

所以,论文的原意是,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的国家忽视了理工科教育,缺乏高端理工科人才。之所以让一部分人听着很不舒服,还是因为文章用词的不严谨。

文理分科,并不等同于研发生产与流通消费这两端的分野。文科生可以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理科生也可以投身流通和消费领域,如果简单将问题归结于文科生,无疑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和选择权。

不过,某些人因为一个并不清晰的表述,就上升到“歧视文科”的高度,却忽略了真正要讨论的问题,这种做法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