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必须用药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助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重获新生的青霉胺……这些经典普药甚至是“救命药”慢慢变成了市场难觅的小品种药。如何破解“一药难求”、保障患者的用药需求?上海医药发起组织的国内首个“药联体”即小品种药(短缺药)生产供应保障联合体正试图破解这一难题。截至目前,上海医药旗下子公司上药信谊已投资2亿元用于绿色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保障了包括青霉胺片等一大批小品种药(短缺药)的生产和供应。

小品种药是指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短缺药的成因复杂,工艺、成本、市场等各种因素都有,保供也是世界性难题。”上海医药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表示,要解决小品种药的供应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原料药和其他原材料的配套供应问题。

上海医药联合全国 26 家企业共同成立全国首个“药联体”,成员单位覆盖贸易、原料、辅料、包材、制剂、研发等生产企业。所有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

顾浩亮介绍,几年前,由于原料药缺乏,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青霉胺片断货,不少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为之恐慌。上药信谊着手解决青霉胺原料的短缺问题,与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 1000 万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彻底解决了青霉胺片的原料短缺问题。同时通过国际原料药的引进,解决了某些产品在国内没有原料药的难题。

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是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必须用药,也属于典型的易短缺药品。“出现暂时性药品短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无法解决问题。企业从患者用药需求出发,提升生产供应量,与国家卫健委商议撮合药品价格,减轻患者治疗负担。”顾浩亮认为,市场撮合这种政府“搭平台”“促对接”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需求量、价格等信息,保障短缺药品稳定供应。

“铜娃娃”(肝豆状核变性)、“熊猫宝宝”(戈谢病)、“蓝嘴唇”(肺动脉高压)、“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这些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需求也是上药的关注重点。“上药是国内拥有罕见病批文最多的企业,目前现有产品中被用于治疗罕见病的共有17个品种,涉及18个适应症。”顾浩亮介绍,上药从2019年下半年推进罕见病业务平台建设,目前已恢复了维A酸片等4个产品的生产。未来,上海医药将进一步发挥药联体平台作用,通过平台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政府参与指导,最终促成市场化的保供机制;通过丰富基地保供产品范围,形成集中生产的成本优势;加强短缺药研发,发挥自主配套作用,进一步探索短缺药、罕见病用药国家医保和商保政策的结合机制。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有6家重点企业开展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小品种药规模化生产,保障短缺药供应从“救火式”迈向常态化、系统化。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