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陈俊岭)讯,经历雨水和惊蛰,熬过春分与清明,下周二又至谷雨。如果从2月18日算起,到现在正好是40个交易日。对于基金经理而言,牛年开年这40天却如同惊涛骇浪。

“谢谢大家关心,李蓓没有熬残”。昨日,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在公众号发文并配了一张梳着刘海的近照。对于外界关心她“是否压力过大,看起来老了好几岁”,她回应“不要担心我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李蓓也坦言,过去两个月市场比较混乱,压力的确比较大。但最近已经调整得比较好了,无论自己的状态还是持仓的状态,都调整到比较舒服的状态了,本月基金净值也开始重新上涨了。

作为一位从事宏观对冲基金10多年的私募基金“女掌门”,她一直对市场风险保持敬畏。今年1月,她曾断言“2020年会是一个重要的拐点。人们习惯了岁月静好,但脚下惊涛骇浪在默默酝酿……”。

面对牛前开年前40个交易日的惊涛骇浪,无论私募基金掌门人,还是供职于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曾承受了净值波动带来的巨大压力,公开道歉也好,自我排压也罢,但暴风骤雨后又得重新上路。

“不要太拼了,人都熬残了”

在从不缺故事的私募江湖,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一直是个传奇人物的存在。而她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20年11月,她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每一场杠杆盛宴的收尾都是丑陋的》。

“每一轮杠杆的尾声,每一场盛宴的结束后,都是丑陋和痛苦的,无非长痛还是短痛,大痛还是小痛。一般来说,短痛会小一些,拖得越久,拖成了长痛,痛苦的程度,会更大一些。”她称。

五个月前,AAA级国企永煤集团债券违约,让业界再次聚焦高信用等级国企债券的违约风险。当时A股市场还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这篇字里行间写满焦虑与忧患的文章,似乎十分不合时宜。

一个月后,李蓓又一篇雄文《卖出A股,买入H股》横空出世。文章称,无论基本面还是资金面,后续A股都难有好的表现,而一旦合力逆转,市场将会出现调整,基金净增量也会在一段时间后跟随逆转。

基于对市场的自信,她果断将把A股换成H股。但遗憾的是,她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两个月后,A股开启了近两个月的调整,H股也独木难支,也随着A股的走低而大幅下挫。

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尤以基金抱团股伤残最甚。无论是公募行业,还是私募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在牛年开年这一波调整中遭遇了净值大幅回撤的尴尬境遇。

即便清醒如李蓓的半夏投资的产品净值,也在牛年市场大幅回落中由正转负,多只产品今年收益率为负,其中半夏稳健混合宏观对冲今年收益率为-12.57%。

“前几天媒体登了一个我的专访,只是配图的照片,给我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关心和问讯。有朋友问:最近是否压力过大,状态不佳?看起来老了好几岁。也有人建议:不要太拼了,人都熬残了”。

为此,李蓓连忙发文澄清,“之所以贴这些并作此说明,是希望大家不要担心我的状态。”并称,她知道要控制风险,顺应市场,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不会那么容易被市场熬残的。

基金经理的“排压之道”

突如其来的市场大跌,对于任何身处股市中的投资人而言,都是一场考验内心承压能力的风险测压。即便是浸淫市场多年的专业机构的基金经理,他们也时常面对来自市场、同行、投资人等方面的压力。

“建仓太急躁,运气太差,给大家添堵了”——3月初,汇安基金双十基金经理公开道歉,开启了基金经理道歉的先河。随后,千亿量化私募明汯投资发致歉信,净值回撤,只因修改了选股因子。

到了3月25日,一直“滴酒未沾”的500亿基金经理归凯也发文道歉,表示拉长维度仍充满信心。基金经理公开道歉,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谅解,也让深藏内心的压力释放了大半。

面对市场极端行情,基金经理各自寻找“排压之道”,有人高调发文道歉,更多人选择了默默的承受,而当市场稍稍走好,他们又匆忙地开启自我充电、公司调研、各地路演的新征程。

“最近很多投资者都说自己快撑不住了,甚至都不敢打开APP了,最近常来评论的粉丝们也明显冷清了。其实,从业14年,担任基金经理10年来,我和许多投资者一样,经历过市场不少的风雨波动。”昨日,一位银行系基金资深基金经理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6月股灾的“黑暗时刻”、2016年元旦的三次熔断,这位基金经理都记忆犹新。他还记得2018年市场情绪持续悲观,A股全年跌去近1/3的漫漫熊途;还有近在眼前的2020年2月3日,由于疫情影响,开年第一个交易日便迎来三千股跌停。

随后,他话锋一转——站在当下回头看,即使经历过这样多的波折,A股仍然拥有着强大的韧性。那些曾经让人恐惧的回调,最终都不过是A股长期向上趋势中的沧海一粟。

就当前市场看,他认为目前已经接近是市场悲观预期的“顶点”,风险已充分释放,国内基本面预期上修;随着投资者情绪的担忧与实际情况背离的不断修正,投资者情绪也有望得到修复。

与其说,基金经理这些“掏心窝子”的话,是给基金持有人心理按摩,倒不如说也是他们梳理思绪的一种排压方式。尽管万众期待的“春耕”行情总在落空,但他们仍希望在大雨初歇后“补种”挽回一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