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2日,广州友谊超市正式对外营业,中国内地由此诞生了第一家自选市场。传统的三尺柜台被撤去,顾客可以亲自从货架上选购商品,出门时一并付款。这种今天司空见惯的购物方式,在当时是人们前所未见的新形式。

三年后,变革之风从岭南吹向华东及其他各大城市。1984年秋天,青岛疗供自选商场开业。

疗供自选商场开业的1984年,恰是青岛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的那一年。而在那个年代,业态单一的供销社、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是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渠道,很多物品的供应定量定额,还要凭票购买。

疗供的开业,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与人们的购物概念,顾客自己拎着购物篮从货架上选取,一时间人流如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疗供”是青岛市商业局所属疗养区供应公司的简称,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八大关风景区。改革开放前,主要担负对周边各疗养院的蔬菜副食品供应,大都是团体采购,零售只占营业额的很少一部分。1958年7月,成立青岛市疗养区供应站,由其负责定向供应。1965年改名青岛市疗养区供应店,隶属市蔬菜公司。1984年改名青岛疗养区商场后直属市商业局领导。

1984年,省商业厅决定对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进行试验性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效仿国外的做法,撤掉柜台,让顾客自选商品。改革的地点圈定两个,一个在省城济南,另一个就定在青岛。市商业局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重视,对全市的商业零售网点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在疗供。一则是因为这里硬件条件比较好,有足够宽敞的商场可以利用,再就是周边居民的层次较高、素质较好,应该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疗供的全体员工接到任务后,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首先把楼下大厅腾出,进行了全面粉刷维修,然后根据新经营模式的要求开始购进货架等。其中自选商场必备的卧式冷冻货柜和敞开式货架,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为了能尽早开业,商业局决定拨款并派员远赴日本采购,没过多久,8台体积庞大的货柜及货架就飘洋过海运了回来。与此同时,商场还对商品进行了大规模的采购。采购员们不辞劳苦,奔波在天南地北,把各地著名品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回了青岛。

新的收银台收款方式是自选商场的关键部位。但这是一个陌生的工作,所有的人都没接触过。为了开业后能正常运转,在征得市局的同意下,商场派员去北京商业科技研究所学习收银台的具体操作。他们一行5人,不但接受了培训,回来时还将在研究所购置的4台日本产的收银机带了回来。

源自青岛档案馆

1984年9月30日,疗供自选商场正式开业。开业后的热闹场面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昔日安静的街道,突然变得人来人往,不但周围的居民前来选购,其他各区的居民也慕名而至。以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购物方式,今天我们也可以亲身体验一把。在这里不必看售货员的脸色,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有些人干脆就戏称这里是“自拿商场”。因为当时还没有电子监控,也没有报警系统,开业后不久,就发现商品开始短缺。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对是否坚持办下去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国内人素质差,办自选超市为时过早。但也有人坚持要办下去,他们的观点是消费需要引导,素质会逐渐提高,自选超市是消费趋势,不能因噎废食。最终还是坚持办下去的意见占上风,超市得以继续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源自张岩摄影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超市的人气达到了鼎盛,在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手提着黄色的印有疗供自选商场字样购物袋的乘客。原青岛市长俞正声,是这里的老主顾,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商场采购一次。周边县城,甚至烟台、威海等地的外籍教师和专家,也常在周末开着车到这里大批量采购食品。

疗供自选商场红火了大约有10年的光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自选超市的相继开张,外资零售企业的抢滩登陆,它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经营状态每况愈下,到2000年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停止了营业。

自选商场,这是人们当时对它的称呼。多年后,当大型超市开遍全城后,人们还会记起这处最早的"超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型商场超市开始在岛城跑马圈地,人们购物越来越方便,逛商场、超市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疗供自选商场我一直没进去过,但它的名字和那些年给岛城市场及人们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我想很多人不会忘记。同样难忘的,还有延安二路上的派西、南山百盛等等......

本文编辑参考源自戴春梅《疗供,岛城首家超市》,发表于2006年3月12日《青岛晚报》。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给我好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