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标签的文章《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因当中的一句“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意外引发舆论场上关于学科间“鄙视链”的争议。

这篇文章在最后谈到,当前,我国即将由人口转型的第 III 阶段过渡到第 IV 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人口膨胀,转变为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渐行渐近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危机。而“应对之策”之一,是要“重视教育。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重视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覆盖面、教育公平性;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论文为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4名作者均为经济学博士,1人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3人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4月15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评论文章指出,从学术角度出发,作者想表达重视理工科教育的意思,只不过论据只有“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并未详细展开。有人质疑作者没能征引文献、运用数据,下此判断无凭无据,有失学术严谨,也抹黑文科生。 或许由于趋近论文结尾,作者已不便展开详谈,把过多笔墨用在展开论证这一论点,也会偏离文章中心。但问题在于:这样没有具体来由的论断,很容易使人产生歧视文科生的观感。

文章认为,因此,论文相关表述有失严谨。而焦点还在于:东南亚地区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过多造成的吗?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并不一定是“陷阱”,作为经济现象,该理论可能是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主要集中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原因十分复杂,而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要努力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布局新兴产业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

文章还指出,在实现制造业升级、基础科研领域突破方面,理工科人才十分重要,但有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岂不也需要文科生的努力和付出?或许该文作者认为应平衡好文理科人才的比例,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升培养质量,为重大基础领域发展提供理工科人才支撑,但相关表述的不当,则给大众造成了不少负面印象。理工科、文科只是标签,从社会大分工来说,理工科主要提供物质基础,而文科则更注重提升精神文明。实际生活中,不乏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生,也有不少文科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两种教育、两种素质对人的成长同等重要,社会的多元发展,离不开彼此的配合互补。

红星新闻4月15日评论文章则提到,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主要的几个诱发因素是错过经济转型期,在低成本优势随收入增加而丧失时,无法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没有实现社会公平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和政治格局动荡等。教育当然也是重要因素,因为它涉及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但具体到文理分科,作用力微乎其微。

文章称,更大的不严谨在于,文理分科并不等同于研发生产与流通消费这两端的分野。文科生可以参与研发和生产制造,理科生也可以投身流通和消费领域,如果简单将问题归结于文理分科,无疑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和选择权,也忽视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经济状态下的教育和就业空间。

在红星新闻文章作者看来,文理分科从来都不是绝对化的割裂,而是相互交融。客观来说,我们的教育仍不完美,通识教育和逻辑教育就一直是短板。这造成文理科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个体,理应重视并进行自我调整。一个文科生,难道就不应该尊重和了解科学,就不应该拥有逻辑?一个理科生,难道就不应该有人文和艺术修养?

对于《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中的相关表述,河南日报客户端评论文章指出,毋庸讳言,科技创新需要基础学科做支撑,但同时也需要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世界。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范畴;不管科技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首先都需要解放思想。思想领域的每一次突破和变革,何曾缺少“文科思维”的参与?如果说市井坊间关于“文科生”的种种奚落是出于调侃,学术论文语出惊人拎出“文科生”,放在“理科生”乃至社会发展的对立面,几乎可以用“可怕”来形容。这是要传递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又是在呼唤一种什么样的“对策”?

文章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解放思想则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文理兼备,针对任何群体的标签化鄙视都是浅薄可笑的。这样惊世骇俗且未经任何论证的咄咄怪论,既不是文科,也不是理科,而是“小儿科”。

此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则指出,这篇“工作论文”最大的缺陷,实则也是社科类学术写作的“通病”,也即多定性判断少定量研究,多主观表述少实证论证。严格说来,这很难称得上是严肃的“学术论文”,而还是更像金融系统内研究员、分析师所撰写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