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从前户主手上拿到了心心念念的钥匙……回去的路上路过美丽的钱塘江夜景,我突然激动地有点想哭,这么棒的城市呀,总算与我们有关了”。
这是“甜心少女李寿根”发在豆瓣小组上一段话。在豆瓣一个关于买房的小组里,聚集了15万名年轻人,他们要么正在买房,要么已踏上偿还房贷之路。
买房,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尽管为了买到一套房,“想吃一顿KFC得忍好久”,“为奴30年”的未来也可以轻易预见,仍有人义无反顾地想要上车。
从“甜心少女李寿根”的回答来看,背后的原因不难想见——房子不仅仅是房子。
在澎湃新闻收集的795个叙述详尽的买房故事中,对“房子究竟是什么”的理解,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我们试图通过分析年轻人“上车”的完整历程,来解答它。
谁在推我上车?
买房的理由概括起来很简单,客观上能买和主观上想买。
从我们搜集的案例来看,后者似乎是更关键的因素。尤其在热门城市,想要“万事俱备”是困难的,但强烈的购房意愿,总有办法推动年轻人借来“东风”。
比如首付和购房资格,看上去缺一不可,但只要两者中有一个到位,有些年轻人就会开始盘算买房。一个极端的案例里,有位年轻人在拥有了购房资格后,在首付储备为零的情况下,通过四处凑钱,最终成功上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试图概括了年轻人购房的主要理由。如上图所示,任何事情似乎都能形成推理,在不同的案例中,有些理由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有人买涨不买跌,有人跌了想抄底。有人租房不舒服,有人老房不舒服。有人买房为了结婚,有人买房为了不结婚。
买房路径1:掏空N个钱包
在国内买房需要掏空6个钱包的说法,一点不假。在我们搜集的买房故事中,除了自己和爸妈的钱包,亲朋好友、银行公司都是凑首付的来源。
最夸张的一个案例是,一对想在一线城市买房的普通夫妻,在提空公积金余额、拿出全部积蓄、问父母要钱后,又向11个朋友、6个同事、5个亲戚借款,还剩近40万的缺口……最终,他们向两家银行高息贷款,凑足了150万首付和中介费。
尽管两代人在买房上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如何用好首付的杠杆,仍存在一些分歧。我们发现,有一对愿意付钱、不希望子女太过辛苦的爸妈,年轻人买房时贷款比例会相应变少。虽然部分年轻人知道首房首贷的珍贵性,但架不住爸妈的“愿意多给”。
买房路径2:身在一线,买在二线
但即便掏空N个钱包,想要在一线城市购房,仍不容易。除了房价高企,购房门槛也让人望尘莫及——“一线城市户口拿不到,5年社保等不起”。
异地购房,成了曲线救国的普遍路径。而究竟选择哪座城市购房,则取决于年轻人对房子用途的理解。
有人在现居城市周边地区购房,用于自住,工作日两地通勤。有人选择“留条退路、多种选择”,前往老家置业或投资新一线城市。比如豆瓣网友Kervin,“身在一线城市,老家甘肃,买在成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拥有一线城市房票的一些年轻人,选择异地购房的考量更为复杂。
比如一位网友,尽管在深圳工作且拥有该市户口,但在评估了自身经济状况,并认真比较了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地的购房政策后,最终在惠州买了房。
根据他的下图中列出的各项条件,选择惠州,既可以满足他及时上车、优化资产配置的目的,也可以为他保留未来在深圳购房首套首贷的资格。
房子买完之后的百感交集
买房的曲折,与“家”的美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整合了45个帖子中对家的具体描述,里面写满了满足。
然而,对家的幻想不是全部。
在感恩与不后悔之外,还有买完房后的不适应。经济压力是潜在的,而对于一些期待通过购房实现财富增长的人,房价一旦下跌,就会开始患得患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人在努力上车。在我们收集的795个买房故事中,有508位年轻人已如愿以偿,剩下的人仍在准备中。
对于这些集中在24岁到35岁的年轻人来说,在而立之年前后选择购房,是一个立得住的选择。当越多的人生意义与房子捆绑在一起,越少有人能洒脱地对买房说不。
但上车后,这辆车最终会驶向哪里,或许得等这些年轻人都不再年轻,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