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明星产品为公司赚取了丰厚的回报,包括中欧基金葛兰、汇添富基金胡昕炜等基金经理的产品,均被“东家”坚定持有。

今年至今,基金公司已猛砸了11亿元购买旗下产品,尤其在市场震荡调整的3月份,基金公司自购热情空前高涨,且主要瞄准股票型、混合型基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金公司今年来自购基金情况

从过往历史看,2015年以来,基金公司的“疯狂自购月”往往也对应着“市场调整月”,低位布局的心态一览无遗。

历史上基金公司何时大举自购?

尽管今年市场跌宕起伏,但基金公司自购的热情却逆势上扬。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基金公司已自购基金84只,涉及金额11亿元有余,且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超9亿元,占比达到八成以上。

其中,3月份基金公司自购总量达到今年来单月高峰,金额超过5.1亿元,接近今年来自购总额的半数,权益类基金是基金公司的重点购买对象。同时,该月所处的时段恰恰也是股市下跌调整的月份。

从历史上看,基金公司一般什么时候自购热情较高?

若统计2015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量最高的15个月可以发现,除少数月份,基金公司大多选择在股市下跌调整阶段入场“捡便宜”,这与基民的追涨杀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图中红色箭头代表上述15个月中,基金公司趁市场调整时入市自购的月份,而黄色箭头是上述15个月中基金公司自购量较高但市场上行的月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2018年1月,其他黄色箭头指出的月份,也属于长期的相对低位,后续指数仍出现了震荡上行,“错误率”较低。

从收益上看,虽然并非所有基金公司在“自购疯狂月”的投入都如期获得高回报,但长期来看,“抄底”成功案例仍占据多数。比如2018年12月、2019年8月,权益类基金自购额占总自购额比重分别超过72%、49%。若按当月1日起计算,并以偏股基金指数数据为参考,截至今年4月14日,基金公司回报分别超过100%、63%。

明星基金被坚定持有

统计去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的情况可以发现,截至今年4月14日,近8成自购基金获得正收益,平均收益率约7%,54只产品收益回报超20%,最高的达到80%,成绩斐然。

比如汇添富基金去年2月时公告,会用2亿元固有资金投资公司购买旗下的偏股型基金,其中包括明星基金经理胡昕炜管理的汇添富消费行业、汇添富消费升级,这两只基金去年初至今的收益率分别为74%、79%;郑磊管理的汇添富创新医药同期收益率也超过76%。

再如中欧基金去年2月时自购5000万元,涉及明星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王培管理的中欧行业成长等产品,数据显示,去年来两只产品净值涨幅分别超95%、57%。

从业绩表现来看,去年来净值涨幅排名靠前的自购基金,大多为去年2月春节后以及3月调整时低位入场购买的产品。并且,截至去年末,“东家”们大多对这些产品仍维持原有仓位,或有所加仓。

不过,不少个人投资者与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是背道而驰的,持有期短、喜欢追涨杀跌的基民收益情况往往不佳。

此前,支付宝发布的《一季度基民报告》统计了今年一季度个人投资者的盈利数据。结果显示,持有基金时长在3个月以内的用户,超七成都是亏损的,更有58%的用户亏损幅度超过5%。不仅如此,追涨杀跌的用户还较基金净值的涨幅少赚40%。

业内人士认为,过于关注短期收益更容易造成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投资行为,而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很多机构,更愿意逢低布局优质资产,并伴随其长期成长,忽略漫长投资期内的一些“小水花”,这也导致他们的盈利可能也会更高,个人投资者可以引以为鉴。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