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咱广西的民俗特色

你会想到什么呢?

不久前

在北京举办的

“壮族三月三 相约游广西”文化旅游推介会上

广西展示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广西设计师将民族元素融进艺术创作

传统与新潮跨界融合

呈现的广西民族文化既带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也有了引领风尚的自信

50载匠心坚守,壮锦变潮品走出国门

服装、手包、抱枕、杯垫……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的个人工作室里,一件件精美的时尚单品陈列在桌面上。

它们的美都有一个共同点——运用了广西传统壮锦元素。这些年,谭湘光根据传统壮锦纹样设计开发了不少产品,深受顾客欢迎。

▲谭湘光的作品展示现场。受访者供图

时光倒流回50年前,那时的壮家人更习惯把壮锦称为“土锦”。“那时的织锦作为旅游工艺品卖出去,工艺粗糙,功能单一。”谭湘光意识到,要发展壮锦文化,不能只把它作为传统文化来收藏,更要推陈出新,运用于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湘光设计的民族嫁衣。受访者供图

1995年,谭湘光带领团队研制的精美壮锦袋被选送到北京,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会议文件袋。2004年,她指导徒弟共同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织出宽3米、高4米的巨幅壮锦壁挂“双凤朝花”,令与会客商叹为观止。2007年,她与徒弟手工挑花、精心制作的“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大壮锦在香江隆重亮相。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中,为“壮美广西”彩车演员们设计系列民族服装……

▲谭湘光设计的少数民族服装。受访者供图

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谭湘光遇到了设计科班出身的90后女孩范丽华。谭湘光引导年轻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挥创意,开发出具有民族元素和时尚设计相结合的壮锦产品。2018年,由她设计、范丽华等人参与制作的织锦作品《锦衣华服》,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谭湘光仍在继续探索壮锦与时尚的火花碰撞,开了网店,开始接触VR技术,她还想筹建一座壮锦博物馆。

用作品为家乡代言,古老纹样玩出新花样

在壮族人的传说中,“妈勒访天边”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故事。壮族设计师清穗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为了让广西传统的民族文化延续发展、世代传承,他运用自己的巧思,把广西民族文化玩出了国潮的味道。

在清穗的记忆中,儿时家中的器物大多装饰壮族特有的花纹,这些纹样不仅好看,更带着美好的愿望。他萌生了整理家乡纹样文化的想法。

▲“纹藏”展示的多彩纹样。受访者供图

2013年,平面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清穗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创建一个致力于记录中国所有传统纹样的数据库——“纹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纹藏”展示的多彩纹样。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天猫国潮联手清穗的团队打造非遗系列福货品,围绕中国瓷器、敦煌壁画、故宫地毯、故宫珐琅等十个非遗方向,让非遗纹样和福文化焕发了新魅力。不少人感叹,原来年货还能这么潮!

▲“纹藏”纹样在天猫国潮平台展示。受访者供图

非遗传承守“族宝”,巧手编织幸福梦

这个“壮族三月三”假期,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谭素娟挺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花竹帽第五代传人,她要到多地参加民俗活动,向世人展示推介环江的花竹帽。20多年来,花竹帽在谭素娟的手里越编越潮,不仅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创新了多种样式和功能。

▲花竹帽创新设计的灯具。受访者供图

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竹编工艺品,在毛南语中称为“顶卡花”,意思是在帽底编织花纹,象征幸福吉祥。过去,毛南族青年男女定情时,花竹帽是爱情信物,女子出嫁时,花竹帽则是必选的嫁妆。不过,花竹帽的技艺在过去仅凭老工匠在亲属间口头传授和示范,没有任何文字或图片记载,加上花竹帽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20世纪80年代这项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热爱民族文化的谭素娟参加了编织花竹帽培训班,最终学成出师。为了让这项千年技艺后继有人、重获新生,她一直坚持开展竹编传习活动。女儿覃敏耳濡目染,最后也放弃了原有的工作,跟着妈妈一起编织花竹帽。

▲谭素娟和女儿合作设计创作的文创产品花竹帽。受访者供图

2019年,谭素娟和女儿合作设计创作的文创产品花竹帽宝瓶灯还在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获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承人谭素娟(右)和女儿(左)在编织花竹帽。受访者供图

谭素娟创办的环江花竹帽工作室,至今累计带动了1000余人学会花竹帽编织技艺。2019年,谭素娟还被广西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进入高校传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创新包装形式,民族手工焕发青春

不管是壮锦被赋予时尚,还是纹样跨界成为国潮,又或是花竹帽成为人们追捧的新巧工艺品。这些古朴的广西少数民族元素,都正在以现代的、创新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广西小伙韦晶,曾经花了3年的时间来挖掘百色民间工艺品“麽乜”的民族文化,让“麽乜”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甚至连“麽乜”这两个字,也是他当时翻阅相关书籍,并根据百色文化译出来的,最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而在之前,百色文化部门曾将它译为“姆咩”。

韦晶说:“传统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主动融入时代和潮流,才能焕发青春。”

▲广西民族服饰在国外展示。受访者供图

贺卡是一家壮锦文化艺术公司的负责人,去年,他所在的公司在意大利成立了广西壮锦文化推广协会和中意壮锦设计中心,向世界推广广西民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进军意大利的品牌,设计灵感及原材料都来自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工坊。

事实证明

正是在越来越多热爱广西民族文化的人们深度参与,壮乡风采才得以呈现出愈发精彩纷呈的姿态。文化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以文化创新带动商业发展,再以商业化带动文化创新持续推进。大家一直在默默地实践着,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值班编辑

做个包租婆

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