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庄子与孔子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前的时候读《论语》,读到关于颜回的那一段,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说颜渊家里比较穷,他一个人住在破巷子里,粗茶淡饭,但是自己却很快乐。这种“独善其身”的思想和庄子特别像。不过,当时只是想想罢了,毕竟我们总觉得道家是道家,儒家是儒家,怎么可能有一样的思想呢?

如今,我看到《庄子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对庄子和孔子两人关系的分析,感觉豁然开朗。说不定庄子还真是孔子弟子颜渊一派的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娓娓道来。

首先,我们谈庄子,总觉得他是避世的,消极的,我个人认为庄子的重点不在于逃避,而是要我们修炼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毕竟人还是要在社会中生活的,可是不管哪个时代,优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既然有限,内卷就一定存在,为了争夺资源,人的竞争就会很激烈。

有人胜出,一定会有人失败。可是对于失败的人来说,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一条路走不通,我们换一条路走,起码要让自己活得顺心。就像孔子,他也是想当官的,可是挣扎了大半辈子,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路,最后,他死心了,回到鲁国,安定下来,著书教徒弟,过完了后半生。

那么孔子有没有本事呢?肯定有,不然怎么能教出那么多厉害的徒弟,只不过他仕途不顺罢了。

但是孔子在他挣扎的一生里有没有流露出过像庄子一样的想法呢?

有。

比如《论语 ·公冶长》里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思是说,要是我的主张行不通,干脆我出海游玩去算了,天下老子不管了。

还有,有一次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聊天,问他们如果你们把握的学说都掌握了,比我的水平还厉害了,你们要去干什么呢?

子路,冉有,公西华这几个人都表示如果能让我当官,我肯定是要有所作为的。但是曾皙说,我跟你们都不一样,我没那么大的志向,还不如和朋友、书童游山玩水更快乐!孔子听了很高兴,说我的想法和你一样啊。

所以说,孔子他也会流露出和庄子一样的思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只不过,孔子那个时候,这种思想流露得比较少,也有可能后人在记载的时候,把它忽略了。但是它在《论语》里面,依然能够看到。

只是,孔子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一“独善其身”的主张后来被庄子给发扬光大了。

那庄子是如果继承这一思想主张的呢?

这就要说到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庄子可能出自颜渊一派

开头也提到了,颜渊这个人修养比较好,德行也很好,除了他很聪明以外,可能是因为从内心上讲,他更理解他的老师孔子。

不过在历史上,关于颜渊的记载不太多,颜渊后来到底怎么发展的我们也不太知道。

但《韩非子·显学》里面提到了一句话,孔子后来去世后,儒家分成了八个学派,

“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其中一派,就有颜渊一派传了下来,那么庄子很有可能就是出自颜氏门人之后。

当然,这是有依据的。

很多人以为,《庄子》中为什么会出现孔子颜渊这些历史人物,是因为庄子也把他们当作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来写。

但如果从庄子是颜派之后的角度来思考的话,那可能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比如,庄子内篇《人世间》还有《大宗师》中就出现了颜渊和孔子对话的故事,那为什么不是孔子和其他的弟子对话,而偏偏是颜渊呢?

这很有可能就是颜渊在教学过程中,讲起自己过去和孔子的经历,后人记录下来的。也许不一定全部是颜渊说的话,有可能是庄子在此基础上加工过的,但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这也就能理解,庄子的思想是怎么发展来的,他不仅吸收了老子的思想,也吸收了儒家的思想,最后脱离颜氏一儒,自成一派。而且他还把他老师的老师和孔子的故事,当作素材写进了《庄子》。

三、

庄子是如何在颜氏一儒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学说的?

我们可以通过《庄子》文本的阅读来更详细说明这个问题。

《庄子》的核心思想最能体现的文章就是《齐物论》,他讲到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其实就是在说明“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精神追求。

这与庄子在《人世间》《大宗师》里描述的“心斋”“坐忘”的修炼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他先借助寓言故事来引出“吾丧吾”的境界,然后又借助历史人物来说明“心斋”、“坐忘”的方法,因为这一理论很有可能就是颜氏一儒流传下来的,想一想《论语》中颜渊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状态,和庄子所描述的心神合一的状态,其实是非常相似的。

或许,它们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者,《庄子·人世间》中讲到了颜回询问孔子想要去卫国游说卫君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颜渊他的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开始,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跟着孔子学习,那时候,他也是个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他也很想改变这个世界。不过,就跟《人世间》中孔子所说的一样,不可,因为他年纪尚轻,心性未定,你去了不仅帮助不了君王,还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影响,把自己给害了。

后来,颜渊经过世间的磨砺,自我的修行,再加上阅历的增长,他慢慢地有了一套自我修炼的方法,不再执迷于仕途之路。这一套方法,经过颜氏之儒的传承,庄子将其发展成了自己的学说,于是,便有了“心斋”、“坐忘”一说。

庄子之所以这么做,可能也是希望在发扬自己学说的基础上,能够继承前人的主张思想,所以,他才会多次提到颜渊和孔子。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可能也是想在乱世之中,给那些找不到方向的人,提供一个出路。庄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战国后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我们现在虽然说竞争压力大,但最起码你努力努力还是能找到一个工作,有饭吃,有地方住。但那个时代,别说安稳日子了,说不定哪一天,你就被官府抓去充壮丁,打仗去了。你可能整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

正是因为如此,到了庄子这个时代,这种“独善其身”的思想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才会有人提出,并流传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

另外,还有一个要说的问题是,尽管,庄子内篇和外篇、杂篇都有讲到孔子,但是外篇确实有很多篇章抨击孔子。一方面,这些文章可能不是出自庄子本人之手,可能是庄子后人所写。另一方面,这说明,庄子后人在思想的继承上也可能会有分化,也会有矛盾的地方。

也可能说明庄子这个人本身他的思想也有演变的过程,所以会出现矛盾的地方。这就跟孔子一样,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的话也是会有矛盾的,因为不同的时间、场合、状态,人的感受肯定会不一样,那么说出的话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这对我们理解庄子的思想,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他的核心,重点,我们还是能够从书中的内篇里面把握的。

在《内篇》中,虽然庄子提到过“儒墨之争”,但是这个不能说明他抨击儒家,他只是通过儒墨之争的方式来说明这个世界上的人互相争斗,就和儒家墨家的争斗一样,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呢?可是他没有直接否认儒家的语句。他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的。

只不过,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儒家、道家他们的思想都是有渊源和关联的。

或许,有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我们能够明白一点,他们不是对立的,而是它所展现的或许是关于一个人的不同面,所谓“内圣外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读书不能光读儒家,也得读读道家,法家,吸收各种不同的营养,你的整个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才会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