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光辉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题记

在桐柏榨楼,一座阁楼院落,见证着红军游击队的光辉岁月;在唐河张星江故居,一棵参天大树,见证着一个英雄的成长和传承。它们在不同的时空共沐风雨80多载,它们记录了历史的荣光,它们的故事,动人而美丽。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总会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激励着人们去追寻传承。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踏着清明节前的霏霏细雨,本报记者深入唐河、桐柏,追寻鄂豫边省委与红军游击队的那段艰苦岁月,去感悟革命先烈的忠肝义胆和信仰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院落,不仅见证着鄂豫边省委与红军游击队的光辉岁月,更记录着榨楼人民在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桐柏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金山如是说

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位于桐柏县回龙乡榨楼村南的吴小庄,依山而建,如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桐柏县城出发一路向东北,山路蜿蜒平坦,一直延伸进深山区。时值雨天,更显山青水绿,不时略过车窗的花田如同颜料散落在山谷间,宛如滤镜中的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山高林密的美景,恰是战争年代穷山恶水的写照,也是游击杀敌的好战场。"同车的桐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杜福建一席话将众人带回了那个"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风云激荡的革命过往……

榨楼村是革命的摇篮,以这里为标志的桐柏山革命根据地是南方八省十五块红色根据地之一,是鄂豫边省委与红军游击队核心活动区域,也是以刘少奇同志为首的确山竹沟中央中原局的"大后方"。

说起鄂豫边省委,桐柏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黄金山如数家珍。他说,1935年,白色恐怖笼罩着旧中国,这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在唐河毕店南稻场(即凤凰树油坊稻场)商定,将豫南、鄂北两地党组织合并成为鄂豫边省委。张星江任书记,王国华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组织部长。当年冬天,鄂豫边省委将工作重点由唐河、桐柏、泌阳转到信阳吴家尖山和桐柏榨楼,并把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创建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如今,尽管时隔80多年,但踏进榨楼鄂豫边省委旧址那一刻,肃穆中更是心怀敬意。当年的青砖灰瓦、阁楼暗门伫立在青山绿水中,静默无语却撼人心魄;陈列柜里的冲锋号、枪套、弹夹、烈士衣物等浸润着岁月印记的革命文物,印证着革命志士的艰苦卓绝;地图上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脉曲折迂回的行军路线,诉说着游击战争的岁月峥嵘;榨楼大门前留下的"一切服从抗日,抗日高于一切"的白色标语,仍醒目地昭示着为家国而战的坚毅和不屈……

榨楼外,清清的温凉河水汩汩流过,穿过岁月,穿越记忆,一如既往地润泽着这一方水土。

奔腾不息的温凉河若有记忆,肯定会记起1936年1月4日冬夜,一群年轻人成立游击队的事。榨楼村支书王万军将老辈人世代传颂的故事再次向我们讲起:

那天夜里,在吴家尖山北坡小石岭村老贫农汪心太家里,省委书记张星江、周骏鸣等7人围着火炉,席地而坐,一张张年轻的脸在炉火的映照下分外精神,他们紧握着拳头,组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从此,鄂豫边省委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击队当时共有7人,全部武器只有借来的一支八音枪和一支土造步枪,以及用5元买来的一支撅把子(没有扒子钩,人称半条枪),故后有“两支半枪闹革命”之说。

这支小小队伍,寄托着鄂豫边区党组织发展武装斗争的希望。张星江对队员们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把这里每一寸土地、山岭、沟壑都变成狠狠打击反动势力的战场!”就这样,成立不到两个月,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多人,拥有十多支长枪、五支驳壳枪。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榨楼外洪亮的宣誓声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原来,蒙蒙细雨中,温凉河畔榨楼村红色广场上,一群举着右手宣誓的年轻人正铿锵有力地发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他们是桐柏县毛集镇小学的青年教师。

回龙乡党委书记闫明月说:"作为老区的基层干部,我们践行爱国主义,传承红色精神,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脚下这片红土地的光荣历史更能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全力奋斗在千顷澄碧的时代。"

回龙乡是被国家命名的苏区乡,如今,该乡以榨楼等红色文化为主线,不断提升鄂豫边省委旧址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民居体验、有机瓜果采摘、美丽乡村休闲、秀丽风景观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特色乡,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回龙模式"。

在回龙乡党委政府的强力推进下,鄂豫边省委的红色精神不仅在崇山峻岭间传承着,就连昔日这片山高林密、先烈们奋勇杀敌的战场,也由穷山恶水蝶变成青山绿水,成为金山银山。漫山的红香椿、盛开的樱花,加之新种的黄菊花,让大山多了色彩,种植夏枯球、羊肚菌、兴办工厂更让乡村增添了一张张笑脸。

"我一个瘫痪的人,如果没有乡村干部的帮扶,怎么能通过直播卖货脱贫呢,共产党就是咱的贴心人!"榨楼村39岁身残志坚的王宝君道出老区人民的心声。

"我们老区人的血管里流淌着红色基因,不能忘了初心,先烈们那么难都坚持下来了,我们现在政策这么好,一定要努力做好乡村振兴。"

——桐柏城郊乡北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清发如是说

青山常在怀英烈,绿水缓流祭忠魂。

穿过绵延起伏的群山,走过曲曲折折的山路,在桐柏县安棚乡东南部的姬岭寨有一座纪念碑和纪念亭,这是为纪念张星江烈士在此牺牲而立。记者赶到凭吊时,68岁的桐柏县安棚乡王湾村老支书王明乾正像往年一样擦拭碑体。站在碑身周边生机勃勃的植被旁,王明乾一段鄂豫边省委的革命故事感天动地——

1936年3月18日,鄂豫边省委在桐柏县郭竹园开会决定在平氏镇孤峰山庙会夺取土豪劣绅和民团的枪支。3月27日下午,来自唐河、桐柏、泌阳3县的30多名党员、进步群众和游击队员乔装进入庙会,按照预定方案,鸣枪为号统一行动。这次战斗,夺得长枪5支、短枪4支,参与的各县党员群众均有不少战利品。不幸的是,3月28日,省委书记张星江带领大家撤离时在这里遭遇民团武装,战斗中,为掩护红军游击队突围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移葬泌阳烈士陵园。

平氏夺枪在党史上有重要地位。《中共桐柏党史大事记》称:"此胜利宣告我主力红军北上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武装,依然坚持战斗在豫南桐柏山区;国民党反动派企图破坏我原豫鄂皖、湘鄂西所属豫南、鄂豫边之桐柏苏区的阴谋彻底破产,桐柏苏区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937年9月下旬,鄂豫边省委决定将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活动在桐柏回龙、毛集等地,广受欢迎。当地农民用桐柏山歌唱道:"延安宝塔吐霞光,全国人民有方向。桐柏山下红旗展,来了咱抗日独立团。"

1937年12月,鄂豫边省委改建为中共豫南特委,受河南省委领导。1938年1月,迁驻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

在张星江精神鼓舞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发展很快。到1938年11月底,就发展到3000多人,这支由周恩来宣布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的英雄部队成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从未被遗忘,它们已悄然融入新生活中。鄂豫边省委活动的地方均在沟沟壑壑的山水之间,当行至该县城郊乡北杨庄村,记者被眼前一幕所惊叹:一条条连接千家万户的公路如玉带盘绕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扶贫车间机声隆隆;漫山遍野的茶园青翠欲滴,数不清的香菇大棚、龙虾田、艾草等产业扶贫基地交错分布.....这里已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河南省传统村落、国家第二批森林乡村。

"这棵柿子树,是张星江故居惟一活着的文物'了,它伴着张星江成长,至今仍见证着张星江的革命精神。"

——唐河县毕店镇张心一村党支部书记杜永秋如是说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在张星江的家乡,唐河县毕店镇张心一村已成为红色文化村,这里有张星江纪念馆、张星江故居和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名的星江小学。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这里已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

驻足在村东那湾已流淌百年的老河畔,76岁的老党员、张星江的堂妹张星原精气神十足:"星江哥出生于1907年,20岁参加革命,1928年入党,1932年奉命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交通员。他经常说,作为一个农民,能为中央高级领导服务,是党对他的信任,更是他一生最为光荣的时期。"游客多时,老人时常成为纪念馆里的义务讲解员。

在张星江故居,院内一颗参天的柿子树,是伴着张星江成长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仿佛成了星江精神的象征。而村里的老人从小也教育孩子:“咱是革命烈士的后人,可不能给先烈丢脸。”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星江小学里,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经典学习文化知识;星江路周边,商铺林立熙熙攘攘,一派祥和盛世;故居旁边的红三巷内,村民张理森忙着招呼游客用餐;稍远处的千亩油蟠桃科技示范基地,57岁的村民冯新颖与记者分享着入股合作社的喜悦……

在以张星江故居、张星江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雕塑广场与小桥流水相互辉映,红色火炬生动地诠释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细品思索,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力。

掌握精神密钥,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初心力量。无论是在张星江故居,凝望那棵伴着英雄成长的参天大树,还是在榨楼革命旧址,重读那一页页浸着鲜血的英勇战事,我们真切感受到,英雄精神正在这片广袤的红色土地上绵延,在乡村振兴这一全新的战场上传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同样斗志昂扬,他们高擎党旗,接续书写着穿越时空的信仰答卷。

全媒体记者 / 贾东民 杨青晓 于欢

视频 图片 / 张翔宇 石张楠

编辑:齐 杰

初审:李 萍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