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许多人来说,“科技特派员”这个词听上去很像一种特别的职称。但其实,这是一项已经推行了20年的制度。自1999年福建南平选派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后,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

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9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以来,我校园艺学院刘少群老师以深厚的茶学知识为体,丰硕的实验经验为翼,怀揣着服务三农的赤诚之心,下基层送知识,为乡亲们服务,助力茶产业发展,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收获。

服务三农,走向田间地头

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茶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级茶艺师考评员、广东茶叶学会学术与感官审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茶”——这是刘少群拥有的许多个身份中,一个最不容忽视的共性。

走进刘少群待客的地方,入眼便是一张精致的茶桌,茶桌四边整齐地放置着同样颜色的木质座椅。有客来访时,刘少群会热情地招呼客人在主位落座,并亲自为客人泡茶斟茶。不同于茶的恬静,刘少群热情、健谈,始终散发着活力。“来,喝茶!”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群(左一)在惠州惠东岩茶基地建设调研交流

对于“科技特派员”这个身份,刘少群有自己的理解:“科技特派员就像是当地村长的智库或是参谋,不需要长期住在村里,而是要在必要时刻及时出现,去了解问题,并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支持,推进问题的解决。”在他看来,科技特派员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提供某一种技术,更多是为村民提供整体性的帮助。

而支撑着刘少群与困难硬碰硬、遇事站到最前头的,便是那三个字凝成的信念:下得去。下得去基层,下得去农村,下得去最需要帮扶的地方,这是属于科技特派员的信念感,也是开展所有工作的最大前提。

刘少群在墨脱进行实地考察 指导单丛茶种植

2009年,刘少群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并很快就迎来了他的第一个任务——带领团队走进乐昌市袄田村。在这里,刘少群带领成员们打造了团队第一个茶叶产业扶贫示范点。

历史上,袄田村的村民大多以种植稻谷为生。袄田村坐落山区,山路纵横,没有一条现代化的公路,基础设施极度缺乏。因售卖不便,当刘少群团队到来之时,村里正开始尝试种植辣椒,以提高收入。

袄田村海拔高、云雾天多,经过一番细致考察,专家们判断这种自然环境下种出的辣椒很难达到上乘品质,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针对袄田村的发展困境,刘少群提议在当地种植茶树,利用凉爽湿润的气候生产优质茶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群服务饶平茶叶产业园

在提出对策以后,更重要的是推进方案的落地生根。起初,刘少群的团队买了一万株茶苗分给村民,几天后却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茶苗枯死,成活率只有50%-60%。“应该是地没有整好,”刘少群判断,“关键还是因为村民的种茶经验不足。”

虽然手把手教种茶并不那么容易,但是通过开展培训会、邀请具备一定经验的茶农或茶企负责人到村民中宣讲等一系列努力,一年后,当刘少群再次回到袄田村启动种茶项目时,欣慰地发现当地的茶苗成活率已达90%,茶产业正稳步发展。

经过多年培训和实践,如今村民们大都学会了自己在网上销售茶叶,经济效益愈发显著。袄田村的13个贫困户逐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盖起了新房。

刘少群在毕节开展智力帮扶活动座谈会

以袄田扶贫村为实施单位,刘少群团队继续实践“有机茶种植与产业化”的精准扶贫模式,又在乐昌市庆云镇指导成立了“仙苑茶叶专业合作社”。团队在合作社负责技术及销售,在内洞建立了高山品质好、有机的绿茶基地。农田里的茶苗那沁人心脾的绿色,象征着希望,也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解决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要长期在那里盯着、关注着,一定要投入时间精力。” 刘少群说。科技特派员工作意义的不断突显,不仅让刘少群取得了家人的支持,更坚定了他的“下基层”决心。

直面挑战,智慧科技兴农

关于下基层,刘少群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地方的特点、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太一样,尊重是最大的前提。”起初,因为不了解基层情况,刘少群还在西藏闹过一次“笑话”:当时他们在当地组织活动,专门邀请了一名专家过来讲课,结果没有一个村民到场。困惑之下,刘少群找到村民询问,才知道那天是当地一个传统节日,村民们全过节去了。

自从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刘少群下基层时总会请一名既懂地方方言又懂普通话的朋友充当翻译,力求自己的话能被准确理解、精确传达。为了能和乡亲们拉近关系,没有抽烟的习惯的刘少群每次下乡时都会专门捎上一包烟,在跟农民兄弟交流时便热情地递上一根,消除专家身份带来的隔阂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群在田间指导茶树种植

2020年,受疫情影响,近七成收入依赖于春茶的东里村、上善村村民面临着抢抓采摘时机的艰巨挑战。如何在抢抓采摘时机的同时避免人员密集带来的可能性感染,是悬搁在村民们心头的一大难题。刘少群团队到达当地后,因地制宜引导推广“低海拔地段‘跑马采’、中高海拔分区错峰人工采摘”的春茶采摘新模式,提前实施机械采摘策略,确保了优质春茶的采摘量,稳定保障基本生活收益。

疫情无情,科技先行。刘少群在疫情期间还积极响应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助农抗疫情稳供给,抓紧农时保春耕助生产”的部署,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助力茶企复产复工、不误春茶黄金时,还因此在全国人民面前“小秀”了一把:在央视新闻直播间的现场直播讲解镜头前,他笑得格外阳光。

创新也是解决“三农”工作问题的重要助推器。刘少群团队在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倡并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驻村企业+扶贫户”模式,其中发展产业是这一模式的关键。

“这是由四方形成的联动共同体。”刘少群解释道,“整个村落各方面的发展,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就是产业。首先要有一个产业,在外务工的人才会回来,当地才能发展得好。”精准扶贫期间,刘少群团队一共对接了6个省级扶贫村,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将茶人的拳拳之心化作春雨,为乡亲们送去帮助关怀。

产教融合,“泡”出绿色未来

在刘少群成为科特派员的第十年,他乘着“互联网+”的春风,把田间课堂搬到线上,在直播镜头下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得更广更远。

2020年3月27日,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线上直播课堂开播,刘少群作为首期主讲嘉宾,主讲题目为《时间“泡”出来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泡’是一种沉浸的状态,无论是泡茶还是工作,都应沉浸其中、享受其中。”对于“泡”这个字,刘少群侃侃而谈。

除了下基层,刘少群亦兼顾着校内的教研工作,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为他的教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这些经历极大丰富了授课内容,使课堂上的案例讲解更显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刘少群说,“老师只有‘下得去’,才能知道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基层的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去解决。”

刘少群还热心学生工作,每年暑期都鼓励学生创业及申报“三下乡”活动,带领团队中的学生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的亲和力总会感染身边的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粉丝”。有一次在讲授《制茶学》课程时,刘少群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年纪偏大的“同学”,一问才知这是位痴迷茶学的“茶友”,每逢上课时间便请假从佛山驱车前来学校,坐在后排听一堂他的课。

关于如何更好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基层人才,刘少群仍在不断思考。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这位“老茶农”将坚定地投入更多时间,为乡亲“泡”出一盏盏绿色的未来。

采写 | 融媒体工作室 曾晓茵 王培炀 张媛佳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 | 融媒体工作室 梁颖怡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方玮

审定 | 郭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