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位12岁的小男孩赚取了不少观众的泪水——

《何以为家》里的赞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里,赞恩告父母生他有罪。一时间,“生而不好好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而在这话题背后,还有很多普通人无法控制的事情。

比如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

赞恩一家来自叙利亚。2011年,叙利亚爆发战争,一直到今日。赞恩一家因为炮火离开了在叙利亚南部的家,来到了黎巴嫩。

难民成为了他们的新身份,过着无书读、无户口、无尊严的日子。

好在,电影结局是好的,就像黑暗中为人们点亮了微弱的烛光。

赞恩获得了联合国难民署的救助,有了合法身份去了瑞典。拍证件照时,是他第一次展开紧锁的眉头,露出腼腆而羞涩的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笑了,我们却哭了↑)

然而,更多叙利亚人并不能如赞恩一样幸运,他们仍旧生活在混沌之中——

《贩肤走卒》

没看错,皮肤的“肤”,而非“夫”。

这是一场由皮肤主导的艺术行为。

幻想一下,如果人的皮肤成为艺术品被售卖,

那么人又算的上是什么呢?

01

说起叙利亚,两个词自动浮现:

战争与难民

两者又是相连的关系,因常年战乱造成了很多百姓沦为难民,背井离乡。

开篇男主萨姆就成为了难民。

萨姆是谁?

一位叙利亚的普通青年,在苦难的生活里苟且度日。

整天满脑子都想着和他的恋人阿比尔结婚,

但,现实是残酷的。

阿比尔对他的爱是有阻碍的,公交车上接近一下就如临大敌:

“如果车上有我父母的熟人,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不同意,夸张点可以说萨姆的条件让阿比尔无法对父母提及。

两个相爱的人在现实面前,有时候是充满天真的。

萨姆在公交车上发表新结婚言论:“追求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这个“自由宣言”,让他失去了自由。

他被关进了监狱。

“我犯了什么事?”

“谁在火车上叫嚣,这是一场革命,我们向往自由?”

肉眼可见的误判,怎么办?

只能

从监狱跳窗,抛“妻”弃母,一路来到了黎巴嫩。

从叙利亚普通男青年变成了叙利亚难民。

命保住了,生存却无法保证。

没有合法护照,工作在流水线上做着机械的动作。

为了饱腹混进时尚晚宴,却被工作人员一眼认出是难民。

窘迫、尴尬,一股子涌上脑门。

转机也是随着丢人一起出现的,晚宴上一位艺术家杰弗里瞧上了他的背。

要背做什么?

想要以此为画板,画一幅画。

条件听起来诱人:“我可以给你一张逆天改命的飞毯。”

对萨姆来说仍旧是出卖肉体的行为,本能的拒绝。

只是,暗无天日的生活和已经嫁人的阿比尔都在刺激他那根敏感又脆弱的神经。

终于,他妥协。

背上多了一幅画,背也从普通的背,变成了价值百万的画作,成为博物馆的展品。

萨姆的日子随心所欲,迎来幸福生活了?

更戏剧化的来了。

别忘了他的难民身份。他出卖的是自己的身体没错,可同样因为身份问题,他的身体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符号的代表。

对难民的歧视。

一个细节。

在展览馆中,一个小学生天真的问是所有外来的人身上都要有这张票么?

这是一种文化植入。

萨姆听到后站起身,想要拍张合照,并解释清楚这幅画作的由来。

却被工作人员强制命令回去坐着:

“我没权和我的粉丝们说话吗?”

“没有先生。”

他只是一个载体,何来的成功?

而另一面是讽刺。

萨姆随着展览行走各地,名声大噪时,被难民维权组织找上门来。

他们认为萨姆作为一幅画作被展览充满了难民歧视,想要帮他维权。

被萨姆愤怒拒绝:“这是我自己的身体。”

他拒绝加入维权组织,不仅仅是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

还是对更多同胞遭遇保持沉默,作壁上观。

他未想过此刻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那副画。

真正难民的他,在那群人眼中不过是个二等人,可以被随意消费和把玩。

难民身份无法消除。

纵容一切诡异的事情发生,

最终,抛开难民与国家的身份,人权的审视更加揪心。

02

以人体作画,杰弗里与上层社会的名流称赞说是艺术。

这份艺术背后隐藏的是剥削。

成为名画后,萨姆无疑是快乐过。

可以自由旅行,衣食无忧,还能个家中寄去巨款。

这些美好的作用不过是用来包装腐烂的肮脏。

萨姆再也不能被称为一个人了。

哪里看出?

拍摄宣传海报,萨姆想要一张照片寄给母亲。一个简单的请求,得来的回应很有意思。

摄影师专业中带着敷衍:

“这就要看看有没有这张照片的预算。”

没预算为什么还要先拍他的脸,不过是让他作为物品好受一点。

然后,让萨姆转过身去,还不够。要求他低下头,再低一点。

对于杰弗里来说,萨姆的请求是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他在乎的只有自己的画。

悄然摁下萨姆的脑袋,只为了更好的和画合影。

讽刺么?

一旁的工作人员倒是好心的帮萨姆拍了几张照片,可以发给母亲。相册打开,全是后背:“多美啊。”

是啊,多美啊。

谁又在乎过母亲想看的是儿子的脸,而不是背上的画有多美。

这忽略的背后,是萨姆作为人的权利的消失。

他安静的坐在博物馆中,等待着一场又一场的展览结束。

画面似曾相识么?

可太熟悉了。

像不像被圈养起来供人观赏的动物?

只不过他被包装精美的塞进了博物馆。

但他同样面临的是游览群众玩味的观赏和一点不对劲就出现的讥笑。

他与被人欣赏的物品无异。

当他背上出现两颗痘进医院时,展览位置上出现了“正在修复”的告知牌。

他彻底变成了一件物品。

可更讽刺的是,他是物品这件事杰弗里从未隐瞒。

当他说要送给萨姆一双更快飞翔的翅膀时,就已经想好了用何种办法。

即,把他变成物品。

为什么?

商品的流通不受人类身份的限制。

从未把他当成一个需要尊重,且有独立人格的人。

曾经萨姆作为人,在这个世界中寸步难行,可当变成物品后流通无障碍,还炽手可热。

甚至被拍卖。

一场名为艺术品的拍卖,明码标价,对画的认可,但无异于把萨姆钉在了耻辱柱上。

愤怒与羞辱再次让萨姆做出改变,他用自己的方式还击。

可在制度与富人面前,他的反击更像是虚张声势的恐吓。

因为没有任何实质危机。

那场被美化的活动,拨开层层形容字,内里只有四个字:

买卖人口。

这就是一场想尽办法买卖人口的交易。

人一旦如物品一样可以被随意买卖,那作为人的权利在哪里?

人格被彻底摧毁,人权荡然无存。

好笑的是,他的高昂拍卖价格更像是一场游戏。

一场上流社会对底层人民无视碾压的游戏。

作为人,他分文不值。

作为画,他被争相抢购。

画提升了他的身价,但毫无人格可言。

荒唐但现实。

03

《贩肤走卒》是部很贪心的作品。

融入了很多现实议题的角度,难民艺术品,人权剥削……越现实越让人沉默。

但也不能否认,最终的败笔。

萨姆和阿比尔的爱情线贯穿整部作品。

直至影片最后,都是以历经磨难的感情终得圆满收尾。

首尾呼应,算是圆满。

可对于一部想要探讨社会现实的作品来说,格局小了

作品想要诉说的是更多反思与关注。

结局中,萨姆终于找到了一直追寻的自由。

艺术家也终于获得了所有的认可,成为了体制内的人。

两个双赢的局面,可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

叙利亚难民仍旧在努力维权,

叙利亚仍旧要面对不知哪天突然出现的炮火,

生活在叙利亚的百姓仍旧随时有死亡或离别的风险。

生活还在继续,生活仍未变好。

而电影的结局似乎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强行圆满或许另一种解读是:

我们向往自由,也终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