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区位弱势的江门

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清晰描述了问题:承东启西枢纽地位有待提升、综合交通网络短板亟需补齐、珠中江三市均没有时速350KM/h的高速铁路、广佛江珠城际建设滞后、高速公路网密度仅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排第11位)。

建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江门市任重道远。

广东省“十四五”期将推进广州、深圳、珠西、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形成以都市圈为形态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但珠海弱小,江门市应该面对现实,加快连接佛山、广州、深圳,构建外联内通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1 小时生活圈。

江门站8站台20线,已经建成并开通运营。但深茂东段未建成,向南、向北也缺乏铁路,整体上无法快速到达横琴、肇庆东站、深圳北站。

02

江门综合交通发展格局

江门要形成12345”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支撑江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12345” 是指:

围绕1个核心目标:建成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提升2大枢纽(铁路、港口)能级;

形成3个交通圈:1小时通达市域各市县,及大湾区主要城市与周边干线机场;2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城市;3小时左右通达周边省会城市;

构建 4 个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运输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行业治理体系;

形成 5 个网络:高速直达骨架网、高效通达干线网、全面覆盖基础网、舒适便捷慢游网、立体多式联运网 。

03

江门交通目标、发展布局

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到296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达到186公里左右 ,实现 “四市三区”铁路客运车站全覆盖 。

公路:高速公路达到740公里左右,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 9 8 %

港航:新增1条万吨级出海航道,万吨以上码头达到 8个。

发展布局

2条普速铁路:广珠铁路、南沙港铁路 。

3条高速铁路:深茂铁路 (深江段、江茂段) 、珠肇高铁(江门至肇庆段、江门至珠海段 )、深圳至南宁高铁(深珠城际铁路通道西延)(谋划) 。

7条城际 、市域铁路:广珠城际江门支线、南沙港铁路客运化、广佛江珠城际及银洲湖支线、珠斗城际及西延线、深中江城际(谋划);鹤台铁路 (兼顾城际、江门至恩平城际及南延线 。

7条城市轨道:两纵、两横、三放 射”7条线路,形成多三角+放射网络布局 。(地铁难度极大,城际铁路要优先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速公路

“六横六纵两联一展望”

六横:南沙至新干线机场高速、广中江高速+江肇第二高速、深岑高速、中开高速+开春高速、深圳至南宁高速江门段深圳至南宁高速江门段、西部沿海高速西部沿海高速。

六纵:沈海高速、 佛江高速+中江高速外海至睦洲支线+江珠高速 、银洲湖高速、南海至新会高速江门段新台高速 、广台高速、 镇海湾高速 (预留往北延伸至云浮)。

两联:江肇高速、 黄茅海跨海通道 。

一展望:广海湾旅游专线高速,串联鹤山、开平、台山的文旅资源、连通沿海高速的南北向通道 。

见下图,江门被6大机场环绕,去哪都不近。

04

江门十大工程提升能级

《广东地理》觉得,江门若能做好十大工程,6-7年后可崛起,摆脱区位落后的短板,加快导入资金、产业、人才。

1、加快建成深圳至江门铁路,江门至深圳机场站40分钟。

2、建设珠肇高铁,实现江门市30分钟连接珠三角枢纽机场(佛山新机场),60分钟左右直达广州市区。

3、联合沿线地市共同推动广佛江城际广州芳村至江门段建设重启,优化路线走向和引入枢纽形式,使江门市直连广佛城区,对接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通过广佛江城际铁路+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铁路,江门可实现市区直达广州白云机场。

4、密切关注深珠通道(铁路通道)规划建设动向, 为路线继续向西延伸至江门做好预留,与深圳、珠海、阳江共同谋划推动, 形成深圳至南宁高铁通道。

5、积极争取鹤山至台山铁路(兼顾城际)纳入省级规划,构建大广海片区快速轨道走廊,融入珠三角城际铁路网。

6、谋划深中城际铁路向西接入江门站,进一步扩充江门至深圳的铁路通道容量。

7、谋划修建与广佛江城际铁路站点衔接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局部线路,为城际铁路输送客流。城市轨道1号线沿线站场规划与南沙疏港铁路客运站场(如江门北站或滨江站)衔接。研究通过延伸1号线形成对接佛山的城市轨道交通或市域(郊)铁路,融入大湾区城市轨道网。探索TOD模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8、推进江肇第二高速、南沙至新干线机场高速江门段建设 ,形成东接珠江口狮子洋通道、西连佛山新机场的高速公路通道。

9、规划实施南沙港铁路客运化,形成江门通往广州副中心南沙的客运通道。研究广珠铁路客运化改造,与南沙港铁路一道形成新的客运走廊。

10、争取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到中山站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到广佛江珠滨江站,形成湾区高速地铁环路。(广东地理 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广东地理,编辑:林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