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晚黄金时间,北京卫视播出《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第12集《时间的朋友》。该集通过对12位规划师的灵魂十问,将规划、规划人之于城市的作用和价值以诗意、隽永的方式呈现出来。至此,自1月19日首播以来,国内首档城市复兴题材大型季播节目《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12集正式收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古老的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和成长。

在这样的时代坐标点上,2019年4月,经市领导部署,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委城工委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决定共同打造一档以规划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节目策划之初,市委书记蔡奇就确定了三个定位:“做一档见证北京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复兴的经典栏目、做一档市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门栏目、做一档市民喜闻乐见的民生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致敬北京、平民礼赞、相信未来——两年来,《我是规划师》的创作团队立足于大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国际视野,立足于城市更新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意识和民生情怀,立足于社区改造与利益协调的平民参与和情感认同,邀约文博专家、规划学者、故宫前任院长单霁翔和秦岚、蔡国庆、李光复、朱媛媛、李兰迪、陈平原、青山周平、王南、姜寻等不同年龄、背景、气质的明星名人一起,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深入首钢、中轴线、南锣鼓巷、菜市口西、东四、751、劲松、回天地区、三里河、史家胡同、白塔寺、什刹海、隆福寺等一系列能够代表、体现城市更新成果的热点地区,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与责任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在地居民等各种角色交流、互动,由此展现规划对城市、民生、产业的价值和影响,寻找古都北京千百年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包容的魅力之源,以及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复兴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同频共振的生命密码。

▲在故宫拜访单霁翔院长后,副总编艾冬云、部门主任刘民、总导演吴群、主编王宇讨论工作。

▲演员秦岚在景山寿皇殿拍摄现场

节目制作之初,蔡奇书记曾用“难、真难、真很难”来形容这个项目,北京规划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的领导同志阐述这个项目的本质道:“这是习总书记讲话的实践;是宏伟蓝图的展现;是规划文化的宣传;是规划意识的培养,培养百姓的审美和认同感。实现这些,电视台表达起来会很难”。

的确,从纸上的理念到电视上的画面,中间隔着万水千山。

打磨样片阶段,刚开始接触一两次,北建院的总设计师吴晨就曾赞道:“这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副总编艾冬云、总导演吴群与单霁翔院长在首钢拍摄现场

▲摄制组在景山拍摄

▲总导演吴群在美术馆后街拍摄现场与单院长说戏

科比见到过无数个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对《我是规划师》创作团队的导演们来说,是见过无数个凌晨四点、五点、六点的北京,他们不是黎明即起,而是通宵达旦。从2019年夏天开始,无数次地讨论、争执、苦思、肯定、否定,都是为了找到——路径:如何将抽象的规划理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故事、如何将听不懂的专业概念转化成明白晓畅的平常言语、城市的千头万绪里如何确立真正有承载力的议题、建立什么样的底层逻辑、与叙事、影像如何相辅相承......不止一位导演表示,这是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而不是2021年1月6日、7日,北京55年来最冷冬日零下19度的全天户外拍摄——面对这样的宏篇巨制,两年的创作过程,从前期拍摄方案到后期剪辑方案,很多导演前后共出了几十版方案,每一集拍摄素材数千分钟,成片工程线上剪辑数万刀;每一集40分钟的成片,平均桥段37个,出场人物15个,前期沟通过的人物、调研过的场景、梳理过的资料更是无以计数。

▲摄制组在什刹海拍摄

▲棚拍传统营造技艺

▲节目主创人员与单院长合影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怀的双重砥砺下,创作团队完成了《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的创作,并在延续团队以往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创作特色:

1、形态上,通过沉浸式体验,完成从专业向通俗、从小众向大众的转化。

节目中,以单霁翔、当红明星、文化名人为特色的探访人深入一个特定的街区,与当地居民互动,如调查记者般,去深入体察、研究具体规划项目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对城市、城市人和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的设置,将规划由泛指转化为特指,网红、流量因素带来的大众感、时尚感、北京味儿和国际范儿弱化了节目的政治属性和专业属性,在现场的纪实语态和多维视角的引入让节目拥有了更多的趣味点和更大的共鸣腔。,“底层逻辑为科普,表层呈现是人文”,正是在这样的形态下,规划理念成为一种底层逻辑,润物无声地被观众接收到。

2、内容上,彰显问题意识,表达现实关切,介入城市议题。

近二、三十年,北京经历了也许是她数百年历史上最为快速、剧烈的沧桑变化,发展之余也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道路摊大饼、交通拥堵、修缮时的建设性破坏、社区老龄化......这正是北京城市新总规出台的背景。创作团队带着浓烈的问题意识,以学术精神挖掘、探索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微言大义,这使得该片区别于通常的城市探访题材,既不文旅,也不综艺,而是具有严肃的学术气质,这背后的隐微,便是一家公共平台、主流媒体的现实关切和文化品质。

3、专业上,使城市规划的概念由隐而显,将以往鲜为人知的规划师群体由幕后推至台前。

与同一行业链条上的设计师、工程师等角色相比,规划师似乎一直缺少存在感,《我是规划师》第一次将以往常在幕后的规划师群体系统、隆重地推至台前:12集,27位规划师,在每一集中,他们的角色、职责、智慧、理想都与近年来具体的城市更新案例一起,被大众媒体深入阐释、解读。此外,朱启钤、梁思成、侯仁之、吴良镛、王世仁.....等一众规划业界的前辈,也被编织进节目的核心叙事。这不仅体现出规划与规划人的显著性,也让节目呈现出历史纵深感,正如北规院院长石晓冬所言,“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当中,我们的城市在发展,在进步”。

4、价值上,致敬北京、平民礼赞、相信未来,为城市立心,为规划立传。

《我是规划师》不仅深入观察城市的空间、社群、生态、产业变迁,还呈现人在城市中的生活:胡同、工厂、老旧小区、时尚高地......《我是规划师》每一集中,都能看到这些可爱的普通人:首钢的制冰师、搬出天坛的老员工、白塔寺边上的胖大妈、劲松的裁缝与理发师、用传统营造技艺修胡同的老匠人、回天书店的小夫妻......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看到普通人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了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是规划师》的初心,才得到满足。“将城市生长、社会议题、市井烟火和历史人文熔于一炉,打造一部属于未来的北京视觉档案,一部纪录当代的北京都市传奇”,这是团队的初心,也是创作抱负。

5、视觉上,以精良质感、细腻风格呈现规划视野中的城与人之美。

《我是规划师》在创作之初,便联合资深摄影团队对影像风格进行特别设计:通过微观与宏观两极镜头的对比,呈现出特别的空间感;通过流动的影像,体验式的镜头去呈现城市的味道;通过延时摄影营造时间感,以呼应出建筑上的时间痕迹;在造型摄影中捕捉人物的情绪,构建城与人的情感连接......丰富的镜头语言、奇幻的特效设计、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壮阔而不失细腻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出规划视野中城与人的魅力。

▲天通苑社区网的版主姜金牙,是老天通苑人,也是一位很多人熟知的社区导演、漫画师,节目播出次日,特意发来小画表示祝贺。

目前,创作团队已经开始第二季《公共精神》(暂定)的策划与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