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熹里话:

想起来网上有一句话,说钱晚两年再挣也没关系,但是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也许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大人常年为生计奔波。我们都曾是小孩,理应最了解小孩。因而我们如果要做父母,就要做最称职的父母。陪伴与尊重,是最不可缺的教育。

文 l 范叔

来源 l 读书有范(ID:dushu259)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

只有10年

“你说,是不是孩子16岁之后就基本定型了?我是说他的性格、习惯、教养这些方面?”

周末和朋友闲聊,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喃喃道。

朋友早年时常外出工作赚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

这两年调回家乡工作,全家人都很高兴,但可惜的是,孩子少了父亲的榜样教育,母亲也没时间好好引导孩子,孩子的性格很是别扭,学习成绩也总是垫底。

“整天拿着个手机玩游戏,我和他妈妈一说他,他就拉下脸,恨不得给我们脸色看。 有时候我气狠了,多说了他几句,他就可以好几天不吭声。我回来也2年了,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他、教他,可还是没多大改变,再过1年就要高考了,你说我能不急吗?”

朋友忍不住吐槽,我能理解他的担忧。

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作为有担当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整体的人格发展。他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并在努力弥补曾经缺失的陪伴和教育,但收效甚微。

作家龙应台曾说过一个残忍的事实: 父母的保质期很短,只有10年。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她也谈过自己朋友女儿的一个故事。

龙应台第一次见朋友女儿时,她才8岁,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一瓶清酒上的字和画一模一样地描绘出来,聪明得让人忍不住欢喜。

第二次见面时,女孩18岁,她和同居男友在一起,身上纹着刺青,手里夹了根烟,总是习惯性对外人露出不屑的眼神。

8岁到18岁,经历了幼儿到少年的转变,这10年,是孩子性格塑形的关键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奠基期。

这10年,孩子会经历太多的诱惑,也会面临对他们来说山一样的难题,家庭若不做好该有的引导和教育,光靠孩子一个人的成长摸索就太难了。

孩子的问题映射了家长的问题

和一些家长聊天,经常会听到孩子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

我家孩子胆小怕事,你家孩子脾气蛮横,他家孩子怯懦自卑……

有些家长还意识不到这种问题,浑浑噩噩地继续依照错误的方式教育,有些家长意识到了,不免焦虑又心急。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 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今天的行为,却不是因今天的问题。那些莫名其妙难以理解的行为,根源往往都在过去。

如果孩子总是做出让人感到困惑或担忧的举动,仔细回想一下,是否在他的过去,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种下了这样的种子。

而这颗种子,究竟是父母播下的,还是孩子自己播下的?

不可否认的是,某种程度上,孩子的问题,也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缺爱胆小的孩子=习惯性缺位的父母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关于“我不是亲生”的段子:

我去接我儿子放学,等了半天没看到儿子,还以为他逃课,后来才知道他已经读中学了,我却到小学门口去接他。

说起来让人捧腹,可细想一下,就会忍不住为那儿子抱不平。作为父母,就连孩子上中学还是小学都搞不清楚,未免也太不负责了。

可这并不是个例。

现实里,有太多的孩子在被父母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父母之爱的孩子,你能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孤独和对温情的渴望,他们会相比普通孩子更胆小一点,因为身后没有父母做依撑。

内向敏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时常心疼那些对情绪格外敏感的孩子,因为造成这种性格的成因,是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有些父母,自己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到家就发泄在孩子身上。

你以为孩子没感知,但其实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最敏感不过,提高的音量,厌烦的语气,都像是一双恶魔手,把孩子逐渐拉向情绪的漩涡。

心情好就对孩子温柔,心情糟糕就对孩子谩骂?孩子不是宠物,也不是玩偶,更不是情绪的垃圾桶。

父母越是如此,孩子越是内向,越长大,孩子也越会习惯性地在意别人释放的情绪,小心翼翼地做人做事,怕冲突,怕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法独立的孩子=用力过猛的父母

世上最可惜的,莫过于“天才陨落”。

尤记得那个13岁就考上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却最终被劝退的天才魏永康。

他生于普通家庭,从两岁起就被称为“神童”。

母亲也从小费心培养,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除了学习,家里的所有事情都不允许魏永康插手,甚至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还给孩子喂饭吃,就为了让孩子能专心学习。

但当他考入中科院,脱离母亲开始生活后,一切就开始失控了。他无法自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学习。

就像一个幼崽,突然一个人来到了大世界。只是可惜,残酷的社会不会允许一个17岁的人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很多父母,就像魏永康的妈妈一样,恨不得给孩子提供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辛苦,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可过度的掌控、过度的关怀是一把锁,锁住了孩子本该拥有的机会和权利。

教育最忌讳的,

是父母“怕麻烦”

教育,一直都是个麻烦事。尤其是家庭教育。

既不能太用力,也不能不用力,分寸尺度得把握得刚刚好。

总有老话说,孩子么,拉扯着拉扯着就长大了。可现在的时代早就翻天覆地地变了,孩子需要在恰当的年龄拥有恰当的引导教育,关于勇气、责任、爱与被爱、承诺、礼貌、习惯……

最近知乎上有个热议的话题:00后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高赞回答都说, 00后的贫富差距是70、80后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不只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越是优秀的家庭越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合理的规划。他们能察觉孩子的成长潜力,能在工作赚钱的同时理解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能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力和习惯去影响孩子。

他们不怕麻烦,也勇于克服麻烦。

曾听某位长辈说过一句话:

一块硬币有2面,就像孩子的人生也有2面, 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对90%像我们一样的普通家庭来说,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在有效期内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引导和陪伴。

陪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给孩子提供自律的参考,教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带孩子尝试多种兴趣和爱好……

所能做的还有很多,言传身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方法。

孩子们也从来不会好好听大人的话,但大人做什么,孩子就学会什么。

教育,没有捷径,也容不得懈怠。

我们无法控制起跑线,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路,不过快,亦不过慢,按照孩子适应的节奏,给予他们创造发展的小天地。

学着做个好父母吧,正如孩子,也在学着做个好孩子。

作者:范叔,本文首发读书有范(ID:dushu259),美好晨光,伴你读书。转载请联系读书有范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