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炳:阅尽人间苦,明月映二泉

老爸是正宗理工男,于诗词歌赋是一边也不沾滴,但却喜欢拉二胡,家中门后一直挂有一个如八路军背的那种米袋,只是稍稍宽大了一点,里面就装着一把油光锃亮的二胡。我很小就听他拉,拉时腰背笔直,从不作现代艺人弯腰弓背之激情状,他会将那曲谱端端地摆在脚前小凳上,但似乎是从不看的,因为以他的水平,估计连切分音都分不大清楚的。拉得最多的就是《二泉映月》,于是,我也因此知道了这瞎子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逝世。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以上是官方之介绍,阿炳的一生大家都知道,是一位生活在最底层的乞丐,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他是当时雷尊殿住持华清和同一秦家寡妇的私生子,所以当他一来到这个世上时,就被送到乡下去了。八岁时以“老家领养的小道士”的身份,回到了被他称为“师父”的父亲的身边。

尽管缺少母爱,没有家庭的温暖,但他的父亲对他还是倾注了心血。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他自是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师父”将一腔父爱都给了华彦钧,11岁上下教学《三字经》、《百家姓》,练毛笔字等,倾其所有。但似乎阿炳却并不愿意在父亲希望他走的路上发展,他倾心于对各种乐器的专研,很早就因精通音律而被人称作“小天师”。 平心而论,这阿炳实在不是个安分之人,他在33岁左右,随着父亲的去世,他继承父业,成了雷尊殿的当家,按说如果是个本分之人,他会在这大殿之中过得很舒服,至少温饱不愁,但他却混迹街头,吸毒嫖娼,不但这道观回不去,而且也入不敷出,不得不走上沿街卖艺之路,并因患梅毒不治而双目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见有人为了拔高阿炳的形象,杜撰出什么被日本宪兵用硝镪水弄瞎了双眼等等,心情可以理解,但真是与事实不符。有些说得隐晦些的只说他是患眼疾失明,对其真正的原因则讳莫如深。其实我觉得,还原阿炳的真实形象,并无损他在国人心目中之地位,我们又何必要弄些八卦来自欺欺人呢?

阿炳自走上街头后,他的琴声便在无锡的天空中回响,在大街小巷,在千家万户绕梁不绝,据说他会拉几百首曲目,拉得最多的就是这闻名遐迩的千古绝唱《二泉映月》。 这曲儿整体凄苦哀怨、悲愤缠绵,描绘出一幅夜阑人静、泉清夜冷的意境,琴声里充满了阿炳的孤单、哀怨、悲愤和希望。引子犹如一声长叹,轻轻地把人的思绪引入一种诚挚复杂的情感世界里。皎洁的月光下,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着,在轻轻吟唱着,在悲愤地诉说,随着音乐的推进,渐入激昂悲愤,似在诅咒,似在抗争,最终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轮明月映在那清澈的泉中,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这是一首被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为“应该跪着听”的曲子,他说“用断肠之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贺绿汀则评价道“《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对这首曲子的产生,后人作了无尽的想象: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惠山脚下“天下第二泉”的龙头池。这时,泉水潺潺,秋风飒飒,阿炳听着这泉水和秋风交织,伴随落叶的声音,闭目遐想,思绪如泉水般涌动,一阵灵感袭来,他拿出二胡随性地拉着,拉着……于是,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诞生了。 但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此曲的产生有不同看法,他说,这个曲子其实原名叫《知心客》,这是一首青楼旧曲。按照这一说法,那阿炳至多是改编而已了,据说阿炳在拉这首曲子时,也并无一定之规,拉百次不同,随心所欲,尽兴而为。

对陆先生我是崇敬有加,尤其是曾读过他描写的一篇有关喝酒小文时,说他受难之时,到手了二两小酒,为避人耳目,倒在面条中和而饮之。此情此景,至今常想象中是如何的一番情景。

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共六首。《二泉映月》在1950年录音时并不是这个名称,而是叫《知心客》,现名是谁改的不知道,有人说是当时录音之人在征求阿炳同意后改的,我不是太相信。 虽然我对这曲子的传承并无研究,却从感觉上觉得《二泉映月》来源于《知心客》不太可能。《知心客》的曲调应该如江南小曲儿《天涯歌女》或《四季歌》那样,同这《二泉映月》的高雅深沉的曲风相去甚远,我倒觉得《二泉映月》同那《江河水》有几分地神似。所以我认为,在创作上,阿炳肯定不会是凭空而来,定是有所借鉴坊间音乐元素,但应该肯定的是,它就是阿炳的原创,尽管当时叫《知心客》,而民众则普遍称之为《依心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黑阿炳的文章也是不少,这也很自然,连司马迁都被黑,何况这瞎子阿炳了。但我最烦的还是用另一种方式,胡编乱造来美化这阿炳,如无锡市歌舞团创作的《二泉映月》,杜撰了一名叫"琴妹"的妙龄女子,和风流倜傥的阿炳哥眉来眼去,卿卿我我,在花前月下载歌载舞,以二胡与月琴相互挑逗、调情,完全贵族化了,变成了中国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这在我看来,是另一种黑。

至于阿炳最后是患病死的,还是穷困潦倒,烟瘾发作上吊而亡,说法多多,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天才的音乐家,给我们留下了这天籁之音,仅这一点,就足以赢得我们的尊重。

阿炳是小人物,也是大人物,他身上沾染的旧社会不良习气,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那是历史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他留给我们这荡气回肠的《二泉映月》,足以使他在我们心中留下永久。

江南水乡,金银铜铁独无锡,空气里飘荡着糯甜的味道,阿炳的二胡声也如吴语一般婉转,只是多了些沧桑、痛苦、辛酸与怨愤。我们会永远记住那背着琵琶,拉着二胡,行走在月光下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