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种快速置人于死地的“脑疝”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丨朱萍、魏笑(实习生)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4月10日,记者方文(化名)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40岁。

讣告显示,方文于2005年4月23日入职于某报社,历任美编、资深记者及内容负责人。更令人心痛的是,她去世前两天还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刚撰写的文章。

据其前同事透露,方文是得“脑疝”医治无效去世的。

人体正常位置的组织或脏器发生位置改变,移动到人体自然存在的“空隙”内的病理现象,被称为“疝”。脑疝则是部分脑组织由于颅内压不平衡造成的移位,且超过一定的解剖界限。

脑疝不是病,它是疾病的一种后果。简单来讲就是在大脑下端跟颈椎交接处有一个孔,正常情况下,小脑在颅腔里是不戳这个孔的,因脑空间有限。但如有来自上方的压力或脑肿胀,小脑就要朝有空间的地方跑,即向下移动,这样就会挤压延髓的下端,也就是呼吸循环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陈海波对21新健康记者介绍称。

陈海波还表示,脑疝诱因主要是脑出血和脑肿瘤等,所以方文有可能是小脑出血,挤压呼吸循环中枢,造成呼吸停止。但一般情况下人是不会突然得脑疝死亡的,一定有其他原因。

发病快,致死率高

脑疝是一种十分凶险的临床危重症,发生速度快,极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生命体征严重紊乱,病死率、致残率极高。

据发病部位分类,最常见的是脑幕梨孔疝和枕骨大孔疝。前者又称颞叶沟回疝,是小脑跟大脑半球有隔离,当颅内压较大时,大脑半球的脑组织通过小脑幕的孔洞或裂隙被挤到压力比较低的部位。

后者则是颅内压把小脑扁桃体或者小脑组织,通过枕骨大孔挤入颈椎管上端,主要见于后颅窝占位性病变,也存在于严重脑水肿的颅内弥漫性病变。

引发脑疝的决定性因素是颅内压的增高,任何颅内体积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达到一定程度时,都可导致脑疝。而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变包括颅脑损伤、急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和颅内脓肿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颅内压增高外,脑疝的形成也与颅内压的增高速度,颅内病变的部位、性质,颅内的解剖结构,病人颅内的代偿能力等因素有关。

因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功能不同,所以其形成脑疝的症状也不同。如枕骨大孔疝主要压迫脑干,而呼吸中枢位于此部位,因此患者的主要风险是呼吸骤停;而小脑幕裂孔疝的主要症状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等。

预防高血压成关键

脑疝只是一种状态,并不是疾病本身,因此人一般不会突然脑疝死亡,但脑出血除外。陈海波提醒到,高血压患者如稍不注意,血压升高,导致血管破裂,便会导致脑疝。

脑疝发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预防显得格外重要。

陈海波提出,预防脑疝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控制住高血压,预防脑出血。“对于脑血管畸形易出血人群,应堵上畸形的血管,使其不出血。因为血压一高,血管就容易破,导致肿胀小脑从正常位置移动到别的位置,压迫呼吸循环中枢。脑疝其实是一种物理状态。”

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近年来高血压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对此,陈海波向21新健康记者表示,经常熬夜、疲劳的人就容易血压高。高血压不见得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青年高血压也有,甚至很多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因为血压都是慢慢升高的,很多高血压病人早期并没有症状。而这正是高血压最危险的地方。

目前,高血压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为2.9亿,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高血压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头部发紧、胸闷烦躁、工作和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容易出现疲劳等,但都缺乏特异性。

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治疗率为34.1%,控制率为9.3%。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即使知晓,很多人也并不当回事,总觉得这是小事。殊不知,高血压会造成心脏和全身血管的改变,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最为直接且不可逆转的病因,甚至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因素。

预防高血压,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改变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陈海波表示,“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病的发生,不仅仅是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