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把你的时间交给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提到地震预警

往往有人会想成是地震预报。

认为就像是天气预报一样,

预判一下明天会不会地震,

但事实上,

二者有着极大的区别。

[ 地震预报 ]

本质区别: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

对尚未发生、

但对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做出预判,

而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

对目标区域抢先发出警告,

从而防止或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根据已经掌握的地球物理、化学、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对某一区域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地震三要素)的预测。

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1966年以来,我国虽然在辽宁海城地震、四川松潘地震等取得了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地震的例子,但地震预报仍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各国仍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在当前尚未攻克地震预报难关的情况下,将地震发生的三要素都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

地震预报难在哪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强震震源位于地表以下10~20千米或更深,而现今地震监测仪器布设深度绝大多数在地表以下1千米之内,国际上最深的科学深钻达到13千米左右。这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困难在于监测设备不能达到震源处。

第二,地震为小概率事件。主要是指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距下一次同一构造部位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时间间隔(即复发周期)较长,板块边缘强震周期为几十至几百年,我国东部8级地震复发周期为数千年至一万年,而地震事件仪器记录最长积累时间仅有100余年,很多地球物理观测仅有几十年,地震前兆异常样本太少,难以归纳出可信的规律认识。

第三,地震预报实验困难。困难在于室内实验样本太过简化,实验结论的实际可参考性低 ;野外实验区面积大,7 级以上地震震源体达到几十至几百千米,实验场区应为震源体尺度的几倍,要在未来地震危险不确定的地区大范围、 长时间地持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在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是无法准确预报的,因此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地震机制、提高地震预警能力的科学实验研究。

“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发生之后,请注意是“后”,对即将受灾地区发出警告。利用的是信息传递的速度(电磁波速)和地震波速的差别,即在地震波造成灾害前,通知目标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中物理知识告诉过我们——振动会产生波,地震波的产生是因为发生地震时,震源物质快速破裂运动,振动在地球内传播会形成两种机械波。一种是纵波(P波),物质粒子的振动方向和传播平行,它的速度较快,最先被人们感知到,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力较小。第二种是横波(S波),是由于物质剪切形成的波,它的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到达地面后,它会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力较强。

当P波、S波到达地面后,在地面相遇会混合,形成面波(L波,只在地面传播),混合的结果使它变得振幅大,波长长,对建筑物极具破坏力。

所以,在S波到达地面前,我们如果能做出相应的预警,就可以减小灾害发生几率。

因此,预警系统利用的就是P波传播快(约7公里/秒),可以提前给预警系统通风报信,预警系统快速对震中抵达的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得出发生时间、地点、强度等信息,再利用更快的电磁波手段(传播速度约30万公里/秒,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警器等),能够提前数秒甚至是几十秒给震中周围地区发出警报,或采取切断水电气系统、中止列车行进、关停核电站等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知道,地震预警也有其局限性。与震中的距离决定了预警系统为你提前预警的时间,所以在预警系统处理地震并发出警报的几秒内,在震中附近的区域就已经可能被S波和面波袭击,这个就是预警系统的预警盲区。离震中越近,预警的时间就越短,人们可以采取行动的时间也越短。离震中越远,预警的时间越长,人们采取行动的时间就稍微长一些,但预警的意义也随之削弱。

因此地震预警需要密集地震监测网和智能化的处理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大地震发生后快速发出地震警报。

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地震预警信息

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它的发布需要按照

“地震预警管理规定”执行。

目前,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就是要依托于一个强大的地震监测网络,

跑赢“地震波”,

切实减轻地震灾害风险,

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济震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