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项羽兵败被困,他深知这已是自己的末路,遂与爱妾虞姬和爱马诀别。虞姬知晓楚汉之争项羽战败,自刎于楚营帐内,“霸王别姬”的故事由此流传。

自古“多情女子薄情郎”,女人们有为爱情而死,有为贞洁而死,有为命运不公而死,但归根结底都不算是一个好下场。男儿们征战沙场,政坛争雄,稍有不慎,便是杀头的结局。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诉说了多少女子的痴心。

明代时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臣被赐死,娇妾自杀殉情,皇帝得知大怒,顺藤摸瓜杀掉3万多人。本是一个殉情的故事,却牵扯出一桩惊天大案,说巧也巧,说不巧也不巧,其中细节,请您往下看。

朱元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顺利仕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家史,堪称农民翻身当皇帝的好典范。那个曾经穷苦到连一碗粥都是从老鼠洞里刨材料才能喝上的苦命人,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相反,只要他想,天下各路珍馐名品,没有他吃不上的。

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建立大明王朝自然也不是一件易事,他的身边有无数能文善武的官员、大将们辅佐他一路披荆斩棘。这当中,有一号人物,名叫汪广洋。

汪广洋,元末进士出身,江苏高邮人。年少时就追随朱元璋起义反元,这期间受命担任许多官职,朱元璋更是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洪武元年,山东平定,朱元璋以汪广洋廉明持重,任命他为行政管理,负责安抚、接纳新来的归附者,百姓对此感到十分安定。也就是这一年,汪广洋被召入宫中担任中书省参政。次年,出任陕西参政。

直到目前为止,汪广洋的仕途走得都很顺畅,他的家庭生活也比较圆满。妻子李氏,爱妾陈氏,都将家中的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这让在外从政的汪广洋非常安心。但是这样顺利的生活没有过多久,灾祸就降临到汪广洋和他的家庭头上。

汪广洋

妾身随郎去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这桩案子对当时的明朝廷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汪广洋也被牵扯到了这桩案子当中。

洪武三年,时任中书左丞相的李善长患病,中书省内无官当职,汪广洋被授命担任左丞相。在汪广洋担任左丞相期间,右丞相杨宪独断专权,可是汪广洋对于他这样的行为的态度模棱两可,既不明确指出来,也没有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哪怕汪广洋已经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杨宪,杨宪自己还是对他特别记恨,后来就教唆御史弹劾汪广洋对母亲极其不孝顺。朱元璋听到弹劾之后,对汪广洋非常失望,责他放逐回乡。杨宪对此仍不罢休,再次弹劾,汪广洋被迁徙海南。

杨宪自己也绝非善类,他所做过的事终究还是被朱元璋知道了,最后难逃一死。杨宪被诛之后,朱元璋将汪广洋号回,这一年封他为忠勤伯,也对他有了子房、卧龙的比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对汪广洋始终非常器重。李善长因病辞官后,朱元璋任命汪广洋为右丞相,与此同时,参政胡惟庸也被提拔为左丞相。汪广洋虽然是个很有计谋也非常忠心的人,但是他在职时并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这样一来时间一久,免不了遭人非议,最终被贬。

汪广洋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干了一段时间,就因为不提出计策而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对他寄予的厚望给了他一次次机会,被贬广东行省参政后,朱元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后来还被封为右丞相。

职位的变化体现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和喜爱,可是汪广洋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他沉溺于饮酒,终日醉醺醺、昏昏欲睡,同样是丞相,胡惟庸干着自己的事,而他只是尸位素餐,靠着这个职位混吃等死,一点没有丞相的样子。

终于,时间来到洪武十二年。这年十二月,因大臣刘基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节上奏,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避不知。朱元璋对此非常愤怒,斥责汪广洋朋党欺君,将他贬谪海南,又因朱元璋追究其包庇杨宪等罪过,数罪并罚,被赐毒酒而死。

彼时在家中的爱妾陈氏听闻汪广洋被赐毒酒而死,悲痛欲绝,也在家中悬梁自尽,随他而去了。起初,朱元璋知道汪广洋身边还有这样一位痴情女子是十分感动的,但当他问询女子出身的时候,被告知是陈县令的千金,瞬间气愤不已。

这位陈县令是位罪臣,当时陈氏就是因为父亲有罪而沦为官奴。陈氏没官之女的身份,让朱元璋瞬间觉得自己遭到了汪广洋的背叛,而也正因为他是汪广洋,是自己极其信赖的人,让朱元璋感到不可原谅,那是深深的背叛!

朱元璋下令立刻查看其中的关系网,很快,一个庞大的胡惟庸案的人际网就被描绘出来。这其中牵扯到的人,最后经过统计,朱元璋诛杀主要人员及其党羽共计三万多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党派能被铲除,还是汪广洋和他自杀殉情的爱妾的“功劳”。

在朱元璋解决完胡惟庸案和汪广洋与他自杀殉情的爱妾之后,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曾经自己极度相信的人,陪伴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人,居然也背叛他,包庇罪人,甚至与没官之女成亲。统统这些在朱元璋的眼里,都是一捧捧的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汪广洋是个封建时期背叛君主,包庇罪臣的典型。整个胡惟庸案能够水落石出,一定程度上有他的“功劳”,可是这个“功劳”说出来真是太讽刺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汪广洋就是切切实实打了朱元璋的脸。

后人评价的时候,汪广洋也不再只是有称赞和夸奖,在他的履历上,也有了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