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龄为主是论资排辈,不利于教育发展;以证书为主忽视累计性贡献,容易滋生腐败】

自从有老师因为职称评审问题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簿公堂之后,本来就备受关注的职称问题,再次引发强烈的关注。那么,职称评审究竟该以教龄为主还是证书为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以为,以两者中任何一个为主都有问题,比较科学的方式是综合评定:

一是教龄。教龄背后隐含着经验,教育需要经验的积累;其实,还隐含着累积性贡献,毕竟,那些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工作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人,都值得尊敬。

但如果以教龄为主,最后出现的,必然是论资排辈,“评职称”变成“等职称”“混职称”,都与职称的初衷相违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一贯反对到点自然评的做法。

二是教育教学业绩。这应该是评职称的主要依据。但教育教学业绩的评定,受制因素太多,但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水平认定,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必须作为主体。

各种证书中,属于教育教学业绩类的,自然应该成为重要内容,比如,上公开课的、赛课的、教育教学论文的。

三是科研水平和能力。这是比较受质疑的一项,但作为中级或高级教师,连科研课题都没有,像样的科研论文都写不出来一篇,怎么说都不够格。

四是班主任(或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完整度的重要内容,一些连班主任都没当过的老师,评上高级职称,无疑是荒唐的。

五是其他。比如支教等,从国家教育大局出发,支教,特别是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支教,是一种非常大的贡献,需要适当考虑。

至于备受质疑的民测,个人以为,这是一种师德师风以及专业能力的群众判定,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门槛,比如满意率达到多少(80%)比较妥当,就具备申报资格,否则,就不具备申报资格。一旦将民测作为分数,特别是像这次被置于风口浪尖的河北某中学,民测占分达到15%,完全具有翻盘的机会,那“评职称”又会变成“选职称”,也是很可笑的。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