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东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魏振圣第24次去到郑母村,他这24次的拜访都是为了说服一个人——赵焕彬,之前他听闻村子里的人说其手中有举世罕见的状元卷,于是打算劝他捐给博物馆,要知道除了台湾,咱大陆一张留存下来的状元卷都没得,不过赵焕彬显然不太愿意,毕竟这可是保存了十三代人、整整400多年的传家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魏振圣的诚心诚意还有苦口婆心,方方面面为赵焕彬考虑的态度,为状元卷保存情况的担忧,还是打动了这个老人,最终他剪开了自家一个枕头,从里面拿出了一个米袋子,然后才是保存良好的状元卷,魏振圣怀着激动的心将其鉴定无误后,才有上了热搜引来惊叹,如今陈列在博物馆中犹如印刷体的“赵秉忠状元卷”。

赵秉忠状元卷为19折册页,长268厘米,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可想而知写了多少字,事实上也还真不少,一共2460字,翻译成白话文之后,也得奔5000字了,想想我们的800字,顿时有点惭愧,更重要的是,人写的字所有都是1厘米大小的小楷,比不少大书法家尤胜一筹,还无一错字别字漏字,就是印刷字有时候还有问题,需要重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文章属于殿试答卷,明朝的科举制度非常繁琐,要走五步,从童试、院试、乡试、会试,然后才是殿试,能走到的这一步的,基本上就算当时过分紧张,有些失误,还是能做官,也还是进士,然而赵秉忠却更厉害,成为了前三甲的第一甲——状元,享受了御赐的恩荣宴,当时他才25岁,不能不夸一句“青年才俊”!

都说字如其名,文如其人,当时赵秉忠在答卷上丝毫不顾忌天威,大胆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建议和措施,且每一点都很实在,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花了心思在百姓身上,也愿意为国家劳心劳力的人,甚至还有几分直言忠谏的刚硬在,这份刚硬他也带入了官场,开始时是翰林院修撰,后官至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就是掌管朝廷礼仪——嘉礼、军礼、吉礼、凶礼,祭祀——大祀(朝日、夕月、社稷等)、中祀(风云、雷雨、太岁等)、小祀(其他诸神),还有宴餐、学校、科举、外事活动,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部长,还有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部长,同时明朝礼部尚书属于正二品,奉米72石左右。

到这个程度按理来说已经不错,可前面说了赵秉忠是一个老实人,还是一个刚直的老实人,由于资料有限不清楚具体过程,但赵秉忠在公元1622年被黄尊素给弹劾太蠢,导致他一气之下辞官回家,要是按他中状元那一年,也就是1598年开始算他的官场生涯,那么他在官场只呆了24年,他才4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也挺好的,因为这时候已经是明朝末期了,宦官当道,辞职回家反而是件大好事,弹劾他的黄尊素后来被魏忠贤削籍下狱,含冤自尽,年仅42岁,赵秉忠虽然也是在同年1926年去世,但去世前没有受到太多的心理生理折磨,活了53岁,在当时官员倾轧的时代,已经是善始善终了,何况1960年他还被追赠太子太保,还有张墨宝传世。

但要知道状元卷是不大可能被民间拿到的,就像我们高考连张草稿纸都带不走一样,古代的状元卷也是要被朝廷收走的,至于是被销毁或者收藏都无所谓,反正没有别的人拿得到,也正是这样才会出现700多名状元,才几份状元卷流出来的情况,因为只要战争一起,一把火就能把它们全部烧光,那么赵秉忠的卷子是如何到后代手上的?

比较靠谱的猜测是赵秉忠自己拿回家的,前面说到过赵秉忠是礼部尚书,也管科举,他能看到历朝历代的卷子不稀奇,拿走自己的卷子,以他的职位和身份来说也不难,或许这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的现象,所以民间可能有更多状元卷存在,也还是希望有更多的这样的卷子存在,因为它们都是古人的结晶,和今人激励自己的神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