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广电总局艺委会主办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研讨会12日在京举行。纪录片聚焦三江源国家公园,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部纪录片自3月12日开播至今,央视纪录片频道、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等19家上星频道,数十家地面频道及芒果TV、腾讯、爱奇艺、优酷、新华社客户端等近百家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播出。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宣传海报。

该片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口碑与热度并行。各家卫视节目收视率均位居同时期省级卫视综合频道前列。截至目前,芒果TV在线点播人数达到337.7万人次,新华社客户端视频点击量达到493.5万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610万。观众和网民的关注,线上和线下的热议,掀起了观看热潮,全国观众被国家公园的美景震撼,纷纷为国家公园点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截图。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团队承制,李晓导演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克服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扎根青藏高原,跨越青海境内的三江源和祁连山两座国家公园和多个自然保护区,历时一年完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工作。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截图。

李晓称,自己一拍纪录片就是拍人,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拍摄国家公园可能符合现代人的内心需要,我们渴望蓝天,渴望绿色,渴望草原和森林。”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截图。

他回忆拍摄过程时,用“享受”来形容。他说,那几个月虽然在高原拍摄,但是满地的鲜花盛开,像地毯一样,是在城市中从来没见过的。用享受的拍摄方法,把美和快乐在画面中传递,观众的接受度就会更高。

李晓坦言,在接到这个项目时,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三江源的内容很多人拍摄过,比如《家在三江源》《家在黄河源》《家在长江边》和《三江之源——澜沧江》。“我在思考怎么突破它?最初挺迷茫的,觉得无外乎原住民的生活,讲述他们怎么进行环保的。或者就拍成了动物世界,拍摄三江源的藏羚羊、雪豹等。”让李晓欣喜的是,他发现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曾经三江源纪录片没有拍到的。但他没有定位为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也没有简单拍成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与自然。在他的拍摄中,没有将自然当成陪衬,而是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人、植物、动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截图。

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特点——人是不标注名字的,而且是不回家的,所有的活动都在户外。李晓解释称:“我禁止入屋,屋里面就是人类社会。既然是拍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全部在户外。哪怕夜晚也要在户外搭棚子,所以人是不进家门的。有可能矫枉过正了一点,但这是这部纪录片做的一个探索,是人和自然最纯粹的关系。”

曾经有人建议,纪录片中要拍一些人的故事,但被李晓导演否定了。他认为,一旦加入故事,就会忽略到植物、动物等自然风情,走向聚焦故事情节。李晓在拍摄中,挑选了5个常年在青海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他想把这些人作为荒野的向导,将他们熟悉的生态环境、植物动物向人们做介绍。这些人的作用是桥梁,通过他们去认知花草、雪豹、羚羊,甚至蚂蚁等昆虫。最后,通过他们的介绍,传递他们对自然的感悟。李晓说:“这个片子有一定的科普的成分,同时是一种感悟的成分,我定义为先讲人化,后讲神化,否则容易有悬浮感。”

李晓告诉我们,纪录片中人物的讲话并不是他导演设计的,而是实实在在他们自己说的。这些人长年累月在自然中行走,自己和自己对话。纪录片中人物刘大牛说:“希望国家公园以后不再是激情的环保主义,而是你愿意和家人一起分享的荒野的宁静和快乐。”

栏目主编:樊江洪 本文作者:余晨扬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文内图来源:广电总局艺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