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的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条指导意见对我们来说,影响其实蛮大的,为的就是通过各种实践去给孩子们减负:

一是促进小幼一体化,让孩子有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小学的变化,学习的内容也会更加轻松,把原本断层的衔接转变成连续而又平缓的。

二是鼓励孩子“玩中学”,让孩子在各种有趣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强调促进综合化、全面化、高质量的学习模式。

关于纲要的全文可以在“萌芽研究所BUD”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指导意见”下载,里面也有关于每个阶段孩子要做好准备的建议,大家可以下载来看看。我今天想展开跟大家聊“玩中学”具体应该怎么做。

朋友们也知道,我在做萌小芽早教的研发中,就有大量的玩中学的引导和示范,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玩中学”的学习模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注重每个孩子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培养。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虽然会和孩子玩游戏,但是如何高质量陪伴,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还是缺乏了解,所以走进陪玩世界,了解游戏的本质和内核很有必要。(文末还有我为大家准备的陪玩体验课&专业测评!一定要看到最后哇)

1

在陪孩子玩游戏时,

常见的误区是什么?

从和大家平时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带孩子的过程里,但我们对游戏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一些“想当然”的误解。

比如,我们有时候会“以偏概全”,认为游戏就只是让孩子尽情的玩,而疏忽了更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的、真正有价值的游戏。

误区1

游戏等于“玩耍”

只要孩子在玩就是在做游戏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游戏无处不在,从最早期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躲猫猫、过家家,或者当我们看到孩子好像很快乐地在玩的时候,就认为孩子是在做游戏。

又比如我们带孩子去非常受欢迎的主题乐园、商城里的付费游乐场所等,这些算不算我们孩子的游戏呢?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游戏形态,判断孩子是否在“做游戏”,核心不是在游戏形态,而是孩子所处的过程,有没有体现出游戏的核心本质。

有意义的游戏,一定是让孩子在游戏中有最大程度的选择权、能够自由地互动和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需要顾虑成人的意见和指导。

孩子可以选择游戏进行的时间、方式、内容及玩伴,是一种“持续发现和开拓创意”的过程。(Bergen, 2002)

让孩子参与进来只是“游戏”的起点,关键是我们是否鼓励,并且愿意鼓励,让孩子在其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创造力。

误区2

游戏等于“表演”

认为游戏过程时刻需要指导

我在做萌小芽早教的时候,邀请了很多真实家庭过来玩游戏,所有的现场互动,都是真实的呈现,我们有看到亲切的互动状态,也有生疏、甚至控制感十足的互动状态,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在游戏过程中不同的引导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游戏中大多数的行为表现都会让我们很诧异。

我也见过很多次我家的Joshua和Eric弄脏了自己衣服,抹花了家里的墙壁,把饭粒和水果和蔬菜混合在牛奶里烹饪起他们的“魔法汤”……

△ 即兴涂鸦一直是我家哥哥弟弟在家常做的游戏,每次都玩得忘乎所以

孩子们似乎天然不会去考虑后果,越天然可塑性高的玩具器材,对于孩子来说,则更加没有限制。

而这些看似出格的行为,往往会让很多父母特别操心,忍不住大动干戈,看着孩子把家里弄得那么脏,想出手干预的应该不在少数。

游戏规则也难逃窠臼。我们发现有太多的父母希望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到孩子的游戏中,白雪公主一定得遇到七个小矮人,魔镜的咒语一定得是“魔镜魔镜告诉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我们在游戏中给孩子设定的内容、故事情节和导向,其实已经让我们和孩子的“游戏”,变成了一个“表演”,只是我们自己并不自知。

在和孩子真实游戏的过程,一定是充满各种变数的,所以提高我们对真是游戏场景的“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有时候,当我们缺乏应变能力,就只能看到“规则”和“限制”。

而当我们在游戏中加入了越多的限制,越多的成人的指导性内容后,孩子的自发性游戏便会逐步消失。

随之而来,孩子内驱力,在游戏时的推动力、紧张和快乐,还有自由自在的创造性的表达也就消失了。(Frost et al., 2015)

误区3

游戏等于“工作”

需要评判结果、效率和可应用性

“游戏并不是孩子的工作”,很多时候作为游戏的组织者(不管父母还是老师),都是我们在为游戏做计划和准备,孩子只要完成“玩”这个动作就好了。

但是一个游戏成功的关键正在于孩子和我们一起“准备的过程”,而不是“玩游戏这个任务本身”(Mitchell,2004)。

以绘画作品为例,有时孩子最后呈现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了,比如乌漆麻黑的作品,撕碎的画纸,丢弃在垃圾桶的材料,这些看似“失败的作品”,一样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和拓展性学习的机会。

△ 弟弟 Eric 在墙上随意涂鸦

因为游戏并不是孩子的工作,所以不用非得追求结果和效率,也不用要求准备过程和游戏成果都尽善尽美,更不要过多地干预和限制。

比如用水和颜料玩耍的孩子根本就不需要去考虑,是否能产出“有用的”作品,这些材料对孩子来说都是天然的可塑的,不会被最后的成品所限制。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团体合作-掌心画画”

在没有限制的环境里,孩子可以更自由,结果更开放,更能灵活地进行过程之中的修正,更具活力,更少受规则的束缚,更具创造性。

当儿童可以准备和创造“自己的”游戏的时候,这些游戏就能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的社会化行为和创造性。

误区4

游戏等于“体验”

孩子只需要享受游戏过程即可

我们肯定尝试过,让孩子正襟危坐地等待,我们将孩子需要的一切游戏材料都摆放在孩子面前,然后随时候命在旁,等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给他们递纸巾、抹桌子、洗手和抹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实际上,孩子从一开始,需要的是:准备。

我们不需要以成人的视角去给孩子的创造设下固定的时间,孩子的整个参与游戏的过程,从准备、探索并使用提供的材料,到开始进行创造,甚至到最后的打扫,都是孩子的游戏时间。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则会让游戏变得匆忙、仓促、最后反而把游戏最具备创意性的部分丢失了。(Mitchell,2004)

2

四种游戏类型及玩法建议

在萌小芽早教,我们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五大能力(身体动作、语言与沟通、情绪、社会和认知能力)来分类,下面我也分享四种从功能角度来分类的游戏类型,大家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实践起来。

动作游戏(0岁+)

当婴儿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时就开始动作游戏啦。

从宝宝出生第一个月开始就可以慢慢看到,一开始他们自己玩自己的身体各部分,包括手指头、脚趾头都是他们的玩具;

当宝宝可以坐、站和走的时候,他们可以使用新的动作技能把物体和周围环境纳入到游戏中。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小肌肉训练-撕纸游戏”

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抓握和探索玩具,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得宝宝到达新的地方、探索新的事物(Frost et al., 2015)

所以,适合孩子的抓握玩具、推拉玩具和骑乘玩具是这阶段孩子的首选(Bergen, 2002),对应的是孩子对自己身体发育中的技能的控制、精细动作能力以及大肌肉动作能力的发展。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平衡练习-拖动玩具”

物体游戏(3m+)

婴儿从三个月后会逐渐对物体感兴趣,从咬、摇到敲,渐渐地他们开始分辨,不同的物体要对应不同的动作,比如波浪鼓是摇,食物和瓶子(奶瓶、吸管杯等)是可以放进嘴里的。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小肌肉训练-左右手互换”

在7~12个月的时候,他们可以在游戏中独立地使用两只手,一只手固定玩具,一只手操作玩具(Bergen, 2002)。

一岁后,孩子把东西放进嘴里的动作开始减少,操作物体的动作就从探索变成了游戏。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小肌肉训练-敲敲打打”

比如玩具跳偶盒、上了发条或按下按钮就会有音乐的电动玩具,书、娃娃、毛绒玩具和玩水工具等,都可以培养孩子对物体的探索能力。(Frost et al., 2015)

社会性游戏(3m+)

父母一般是孩子的第一个游戏伙伴,如果是二胎家庭,兄弟手足有可能和父母一起并行为孩子的第一个游戏伙伴。

社会性游戏一般是当孩子过了三个月后,从简单的言语交流开始,包括挠痒痒游戏、躲猫猫游戏和拍手的童谣等。到了12个月后,给物接物的游戏、指物认物的游戏也很合适孩子的发展(Frost et al., 2015)。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社会互动-合作搭积木”

玩玩具是孩子社会性游戏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孩子互动的媒介,一岁后游戏中的玩具可以延长孩子的交往和互动的时间,两岁后孩子就会在玩玩具时挑选固定的伙伴,开始朦胧的友谊萌芽了。

象征性游戏(12m+)

在孩子一岁后会开始出现「假装游戏」,假装喝水吃东西,从一开始自己做这个动作,发展到与同伴进行交流,边玩边笑。

到了两岁后,孩子就可以自顾自地进行象征性游戏,假装喂娃娃、给它们洗脸,和同伴们一起假装过家家、做饭和下厨,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 截图自萌小芽早教游戏课“假装游戏-我的小宠物”

性别类游戏(24m+)

孩子的性别认同很早就出现了(Bergen, 2002),但按照性别差异来选择的游戏大概会在孩子两岁前后出现。

比如男孩子会更倾向于玩积木、交通工具、玩具枪、操作性物品的时间多一些,而女孩子则花更多的时间玩娃娃、毛绒玩具、艺术游戏材料等(Frost et al., 2015)。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性别认同的萌芽,但也需要鼓励多元化的性别体验游戏。(可以戳我之前写的这篇了解:撕开男女性别差异,让孩子可以做自己)

很多印象中“男孩子才能玩”的游戏,恰恰是开发很多逻辑思维、几何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同样,很多印象中“女孩子才能玩”的游戏,其实更开发了一个人的情商能力、艺术和想象力空间,以及修养气质,这些我们都需要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

所以,哪种游戏适合男孩或女孩,并没有定论。

孩子游戏的世界千变万化,但把游戏纳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来,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关键助力。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我也一直都很提倡在游戏中锻炼能力,正确地在玩中学也是我们做早期教育启蒙时很坚持的一大原则,游戏是最符合学龄前孩子的学习形式,看似在玩,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等。

而在我创办的萌小芽早教中,“play”的早教课堂就是核心部分,会结合孩子兴趣和科学引导来进行早教,让家长在掌握高质量陪玩的门道。每节课我们都会有固定的学习环节,来手把手教你一步步掌握游戏实践的要点。▼

第一部分:心理学知识点讲解。

第二部分:真实游戏场景的示范观察。

第三部分:导师解读。

在生活里陪孩子的时候又能随时随地应用起来,可以说是即学即用的“小白式学习”,0基础的新手父母也可以学得会。

那么学玩之后,实践操作起来该怎么判断是不是高质量、符合自家孩子发展的陪玩呢?

我们会帮助你对应看到孩子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点,并且根据你的真实情况,给到你针对性的早教建议。这份报告是我们对内测邀请的家庭孩子在认知发展方面的阶段性反馈,包括不同的能力发展维度,我们都会给到完整的分析和建议。▼


所以我也为所有对在家早教感兴趣的父母开办一期萌小芽早教体验营,这次体验课完全是免费给到大家的,其中包含了1周的分龄早教核心课程,1次价值399元的在线专业儿童测评和1次价值399元专业老师线上咨询的机会,帮助大家掌握早教知识的同时,也能实际感受到咱们萌小芽早教学习模式。

下周(4月19日)萌小芽早教新一期体验营又要开营了,如果刚好你的孩子在4岁之前(含4岁),记得添加小悦老师即可免费入营体验。▼

入群后还有超多社群专属福利和早教干货,全程都会有早教老师贴心陪伴和引导你开展学习,完成5天学习还可以额外免费获得价值199元的《能说会道:儿童表达能力提升课》,大家可以添加小悦老师具体了解课程情况和报名入营哦~我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Bergen, D. (2002).Finding humor in children’s play. Westport, CT: Ablex.

Frost, J.L.,Wortham, S.C., & Reifel. S. (2015).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Mitchell, L. C.(2004). Making the most of creativity in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disabilities. Young Children

【精彩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