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清明节给人一种凄凄惨惨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除了要扫墓,一家人都到坟头进行祭拜、追思先人及家族历史。也是赏春的时节。此时春暖花开,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形成了清明节踏青的传统活动。

宋代学者程颢在《郊行即事》里曾经写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从那时直到如今,中国不少地方还有吃上坟酒的习俗。在江浙一带,称之为“清明会”。

前两天,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参加了家族上坟的活动,他告诉人们到这里可以见到所有的亲戚,自然,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乡,清明节虽是家族集会之时,也是相处最融洽的朋友之间相互互助之时,充满了烟火气息。

清明节上山,除了自己回家,也会请人参与,趁此机会亲朋好友踏青出游,共同饮酒之时,也‬说说近一年来的喜事、乐事。

北方祭祖有祠堂,南方主要就是到祖坟。过去,每年清明节,家家户户都是挑上食材到自家坟地。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部分人除草培土,把所有的坟茔清理干净。

一部分人负责杀鸡做吃的,整只鸡借助筷子塑好型,煮出来做祭献的主打。在家里提前做好一些下酒菜比如炒干巴、花生,炒熟准备好的半成品菜。

比如凉拌粉丝,把粉丝烫好过水装在筛箕里,然后,带上焯过水切好的韭菜、芹菜、豆芽,切碎的香菜,炒香了舂好的芝麻花生,兑好的酸醋、酱油等调味品的作料,作为拌粉丝的汤汁,也是就着鸡汤吃米干米线的作料。

我还记得母亲会做一份高丽肉,用了品红染红的肥肉竟然肥而不腻,又有看相,尽管‬随着母亲的离世,早已不记得是怎么做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明节,山上已经有野果,比如刺黄泡、多依芽、十年果。大人忙着做正事,半大孩子就去采野果。

因为需要劳动力干活,也需要多一些人声势大显得热闹不冷寂,家里人们会把错得开上坟时间的朋友邀约一起,既帮着干活,也一起踏青,一起在山上喝酒吃中饭,然后下山到家,晚饭吃大餐。虽然过去年代比较贫困,但是清明节同样吃八大碗,祭祀祖先不会马虎。

现在,清明节虽然不在山上做饭了,祭品也可以从超市买好带上山,不用再被烟熏火燎,不用被风吹来的干叶、灰尘所侵扰,不用锅碗瓢盆挑上山,劳动力也被解放了,但轻松了不少的同时,气氛明显也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了。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有些过年不一定回家的人,清明节扫墓是肯定要回家乡的。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要住好点的酒店都要请人提前预订,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回来的人比过年回来的人要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为避免天干物燥引发山火,连祭祀的纸钱也不准烧了,没有火就没了烟火气。但是因为上坟引发的山火祸及森林已经不在少数,而水火无情,对‬救火的人们极易造成生命的丧失,能够防患于未然,避免火灾隐患造成毁林伤人,还是希望不要有火。带一把菊‬花文明祭祀也已基本成型。

4月3日,中国新闻社公众号发表了《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一文写道:“今年的清明节和复活节撞了个满怀,东西方与春天和生死相关的两个重要节日,同在4月4日。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是现今基督教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中国‬的‬清明节‬和‬西方‬的‬复活节‬有‬机会相‬遇‬相知,“偏巧都与逝者、死亡有关”,“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悼亡的传统民俗节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

两个节日在各自文化传统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承历史也‬要相互尊重,这样也才能保持‬住‬各自‬的传统‬,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