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8年王建杀弓裔(建立后高句丽)自立,为了区别之前的高句丽王朝,然后改国号为高丽,充分显示了他对原先高句丽领土的渴求,为此特意想与当时的契丹人修好关系,以备发展国力。

公元926年契丹国灭掉了当时的渤海国,领土全面与高丽接壤,并且将原渤海国的子民内迁至辽东,由于原渤海国的领土出现人口稀缺,契丹对那边的控制力减弱,使得高丽开始觊觎渤海国领土,时不时的与当地人进行领土争夺,直到王建之后的后几代高丽王进攻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936年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极大地促进了高丽领土扩张的野心,与契丹的矛盾逐渐增多。高丽公开吸纳原渤海国故民,由于当时契丹与中原交恶,王建遣使后晋,试图与后晋联合共同夹击契丹,以求开拓领土,可还未完成战略,高丽太祖王建就死了,于是计划作罢。后来北宋建立,高丽又遣使上表大宋以为策应。

由于契丹辽国经历了世宗、穆宗和景宗时代内乱不断,无暇顾及高丽,只好对高丽采取姑息态度。

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992年—993年)。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致使国力大损,辽国为了南下侵宋无后顾之忧,于是想要解决高丽问题。公元992年,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领大军东征高丽,高丽经过激烈的战斗将辽国大军控制在清川江一带,与其对峙。高丽成宗和大臣经过商议,派遣使者与辽国和谈,明确表示高丽为高句丽的继承者,对渤海领土有继承权。 考虑到高丽与宋联盟对契丹的巨大威胁,大军损失严重,于是契丹同意撤退并将鸭绿江以南的女真故地让给高丽,但条件是高丽与宋断交和向辽国称臣。后来高丽与契丹正式建交,高丽按协议也暂时中断了与宋朝的联系(高丽没有履行契丹的合约继续与北宋贸易和朝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高丽契丹战争(1010年—1011年)。

公元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高丽显宗王询继位,此时宋辽已经缔结檀渊之盟,辽国解决了后顾之忧,于是开始准备彻底消灭高丽这个东部地区的威胁。辽圣宗在萧太后去世后,趁着高丽内乱,于是亲率40万大军进攻高丽,大败30万高丽大军,最后攻破高丽都城,高丽显宗和群臣四处逃亡。辽国由于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补给跟不上,怕陷入高丽这个战争泥潭,于是撤军,高丽免于灭国之危。

第三次高丽契丹战争(1014年—1019年)。

公元1013年,辽圣宗派遣使者出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直接拒绝,并且还扣留了辽国的使者,由此引发了第三次辽国高丽战争。辽国派遣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监督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30万大军抵抗,辽军直达高丽都城开京,可惜攻城失败,只能回撤。辽军在回撤途中,遭到高丽的埋伏,大军惨败损失无数。此时高丽也无力回击,于是释放使者,遣使和谈,辽国这才退兵。

辽国在对付高丽方面虽然有优势,但是一味地强求,只怕会便宜了南方的大宋,这才使得辽国无法全力进攻高丽。毕竟大宋才是辽国的大敌,辽国的目的在于威慑高丽,使其不敢与大宋媾和,以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