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里的百亿罚款,或许只是反垄断开始。

4月10日,阿里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182.28亿元,而在当日,58集团CEO、安居客董事会主席姚劲波也向贝壳找房炮轰垄断,其在个人官方微博发文,称“在房产交易领域有更明目张胆的二选一包装成自愿,强烈呼吁国家反垄断罚款贝壳40亿(4%标准)。并建议将此罚款打入国家公积金账户,以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减轻老百姓买房负担。”

姚劲波同时还贴出两张图片,显示贝壳找房对部分房源实施强制性独家代理,从而作为其涉嫌垄断的证据。而贝壳方面对此回应称:自创立起,贝壳坚持依法经营,完善合规体系,以科技驱动行业良性发展。

但来咖智库注意到,贝壳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行业质疑垄断了。此前,贝壳的多重身份以及多次提价,就被认为是平台以及定价权垄断,甚至在上市前还进行了一轮密集的“洗白”宣传。去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面对分析师关于“反垄断法的征求意见稿对于贝壳影响”的提问,贝壳CFO徐涛回应称,贝壳一直密切关注反垄断方面的进展,公司在合规方面做得很好,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于征求意见稿我们觉得无需过多担心。

今年2月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中提到,评估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集中的竞争影响,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竞争状况;经营者控制市场的能力;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而姚劲波的此次“卡点”炮轰,显然也并非完全站在道德制高点,或许更多来自利益驱动。毕竟其作为实控人的安居客,刚刚在4月8日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了上市申请,而安居客也被认为是贝壳最大的竞争对手。

也难怪有网友就在姚劲波的微博下方评论,“如果说要搞垄断姚总可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从你收购安居客,然后收购赶集以来,你这个端口费从300块涨到了现在3000块一个季度,一个经纪人一年光端口费一年就得交一万二左右。还不包括充值安币,请问谁在搞垄断呢?”

01

同行屡屡质疑贝壳搞垄断

上市前曾出现大量洗白文章

此次姚劲波微博公布的图片证据,直指贝壳实施“二选一”的行为。发布的图片显示,在太原地区,贝壳找房所控制的“独家”新房房源包括如意小区、文湃苑等小区,排在其新房页面之首,且用红色字体标注房价为上涨之势,而非独家房源如龙泽苑则排名靠后,房价也相对平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姚劲波还晒出的疑似贝壳找房与渠道商签订的合同。该合同显示,贝壳找房提供多种合作模式,但条件不同,分佣比例和垫佣比例均不同。比如,若渠道商“自愿”选择合作期间战略仅为贝壳方提供新房项目的渠道销售服务,不以任何方式为贝壳方以外的任何第三方直接或间接提供新房项目的渠道销售服务,且经纪人人数大于等于5人,那么,其共场项目分佣比例达到85%,独家项目分佣比例达80%,垫佣比例为100%,否则会相应减少5%-10%。

对于姚劲波的截图所指,贝壳方面暂无具体的回应,但来自同行的垄断质疑却由来已有。

一方面是质疑贝壳的身份和模式。2018年上线的贝壳找房是由链家网升级而来,主要通过构建居住服务平台,聚合和赋能全行业的中介,开启直营以及加盟模式。但在同行们看来,贝壳找房本属于链家体系,链家入驻贝壳找房后,贝壳和链家就既是平台还是做买卖的商家,既是中介行业制定游戏规则者,又是参与者。尤其是贝壳虽然定位于互联网平台,但最后的成交仍然要依靠链家等线下门店。所以当身兼“裁判和运动员”的贝壳利用自身平台优势进行竞争时,就有垄断市场之嫌。

而在贝壳上线不久,姚劲波便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麦田房产等数十家房产中介,发起了被业界称为的“反壳联盟”。

据了解,贝壳凭借着庞大的体量在行业内逐渐掌握话语权,其“楼盘字典”已经收录房源2.26亿套。如果其他品牌商不入驻,就有可能面临客源流失的风险;但如果与贝壳合作,就要多出一道平台费,最终为贝壳"打工"。

另一方面是质疑贝壳的定价权垄断。据媒体报道,首先是新房渠道业务针对B端开发商提价,以北京为例,从2017年到2019年,贝壳的新房渠道费率已经从1%以下,上升到5%-8%,甚至部分项目达到10%以上,这个比例已经大大高于一些地方政府所划定的指导线。其次是针对C端普通购房者的佣金涨价,目前全国主流城市大部分中介的佣金费率在1-2%之间,贝壳、链家的佣金费则往往更高,并且还在逐步提价,比如去年12月底,郑州贝壳系所有门店宣布上调中介收费标准至3%,今年2月18日起,重庆贝壳系宣布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买方2%,此前则为卖方0%,买方2%。

目前贝壳的重点布局的部分一二线、强三线城市,占据市场成交量的50%。房天下控股董事长莫天全认为,在二手房住房市场,如果一家公司或平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理论上来说这家企业就可以左右市场价格走向,决定供需情况,更不用说交易环节费用的上涨。

“贝壳为了做独角兽,为了获得资本认可,一直采取高投入策略,走向垄断,而一旦形成垄断,各方面都会涨价。”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指出,定价权和垄断越高,风险越大。

面对同行以及舆论的垄断质疑,去年8月贝壳上市前,市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为贝壳垄断进行“洗白”或者说好话的文章,认为贝壳目前的核心业务聚焦在二手房,并非新房,而且在新房领域市场份额有待提升,并未做到真正的市场垄断,即新房二手房通吃,贝壳垄断新房分销渠道是荒谬之谈,是伪命题。

“华尔街见闻”的最新文章也指出,今年3月贝壳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虽然首次实现了盈利,但其中超过一半是由新房交易带来的,贝壳引以为傲的ACN、楼盘字典,所谓护城河,并没能带来强劲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相反,新房、二手房正在接近天花板,扩张进入瓶颈期,且都面临区域市场更严厉的调控,以及规模增长、定价权带来的垄断风险。

02

真房源成导流噱头

科技驱动名不副实

除了上述屡被同行质疑垄断外,贝壳的“真房源”服务以及业务模式如今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贝壳的初心和服务来看,其是以共享真实房源信息为号召,吸引中小地产中介、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入驻,在带看、成交等各个环节取得回报,共同切分收益。创始人左晖就曾经说,有望将贝壳找房做成一个包含链家在内的房产中介都入驻的平台,大家配合分享资源和收益。

但如今贝壳找房平台却出现了问题,特别是贝壳找房平台发布标有公寓字样的房源存在较大问题。最近就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贝壳找房App上租房时,就遇到标注房源与实际房源不符的情况,比如App首页上标有押一付一、月租等标签,进入之后价格后面显示1100元/月(半年付)的字样,与主页标签严重不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在贝壳找房上标注的低价房源并不多,很多都是为了吸引顾客做导流用的。到现场看房之后,我们会推荐更贵的房子,提高客单价和收入。

对此相关律师称,贝壳找房App发布公寓房源主页与展示页内容有出入,存在诱导消费的嫌疑,此类信息或违反《广告法》,对于这种虚假广告的处罚额度最高可达百万元。如果消费者被此类消息诱导,可向有关部门举报。

在黑猫投诉上搜索“贝壳找房”,就出现了635条投诉,其中中介欺骗消费者的帖子不在少数,包括引诱收取意向金、提供虚假信息、泄露用户隐私等问题。

而在营收方面,贝壳的收入主要包括存量房、新房以及新兴业务这三部分。2020年,贝壳新房业务营收为379亿元(同比增长87.1%),占比53.82%,存量房的306亿元(同比增长24.4%),占比43.41%,这些多个营收指标的变化,反映出新房交易已成为贝壳的主打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

可以说,如今的贝壳越来越像一家开发商代理公司,也更像是一家“新房中介”。尤其是占比超50%的新房交易量,以及超过一半的营收,让他们苦心建立的经纪人、楼盘“护城河”,越来越被服务于开发商了。

事实上,去年8月贝壳上市之初打出的概念就是产业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故事,市场和投资者也给予极高的热情。但上市半年以来,贝壳却不是这么做的,如今贝壳的收入和盈利模式仍来自于佣金和渠道费分成,与传统的中介公司无异。2020年,来自平台服务费的收入只有30亿,大概只占总营收的4%。

与此同时,贝壳在上述回应中称是“以科技驱动行业良性发展”,但是从财报数据来看,并没有体现出“科技属性”的特点。比如2020年四季度42亿元的运营支出中,研发投入仅以7.14亿元占比1.7%,主要是用于股权薪酬的支出。

结 语

房产低频、大额以及难标准化、交易流程复杂的特点,一直是最难啃的行业,线下与线下的结合无疑有助于解决房产信息透明、交易信任的问题,但这其中又牵涉到房源这个关键点,于是就有了贝壳和链家这种的关系,贝壳可以最大程度聚拢流量和房源,而链家则承担着最终的交易闭环。姚劲波的此次炮轰,以“反垄断”之名把球踢给了贝壳,就看贝壳怎么拆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