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全面落实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要求,滕州市城乡水务局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基坑排水方法,研究采用的“共享蓝管”技术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在全省推广。

4月9日,记者走进基坑排水“共享蓝管”系统和北辛干渠智能雨污分流井工程了解滕州市排水运维工作。

探索创新工地基坑水处理

据了解,近年来滕州市诸多项目相继开工,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压差作用,水会流进基坑,造成无法继续施工,需要不断对渗入地下水抽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滕州市城乡水务局通过排查发现有21个在建项目将干净的基坑水直接排入污水管道,不仅挤占了污水收集管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加大了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额外增加污水处理的费用。

为此,滕州市城乡水务局按照“清水入河、污水入管”的原则,对管道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让多个建设项目基坑排出的地下水经“共享蓝管”排入附近河道,达到了洁净水源补给河体的目的,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节省了污水处理费用,提升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该共享排水系统技术开启城市深基坑排水先河属于全国首例

在滕州市红河大道,记者注意到,一排排“篮管”沿街道两侧、架空穿路铺设,并在过路及拐弯处设有防护措施和提醒标志。

据滕州市城乡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共享蓝管”为喷塑钢材质,采用卡扣式管箍,安装简易,便于拆卸,可重复利用率4次以上,大大节约项目开支,节约建设成本60%以上。

同时,可将多个相邻建设项目基坑排出的地下水,经“共享蓝管”排入附近河道,实现“蓝管共享”,避免了多个工地重复架设管道。

中水回用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

目前,滕州实施了人民医院新院等7处共享蓝管工程,不仅有效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压解了污水处理负荷,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年节约污水处理费1200余万元,而且每天可注入河道2.3万方干净地下水,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抓好排水管理的同时,滕州市城乡水务局充分利用再生水、非常规水,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在7处试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广该技术在城区所有建筑工地进行全覆盖应用,让其成为规范建筑项目临时疏干排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将基坑降水通过“水鹤”回用工程用于市政园林,剩余水源排入就近河道,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为有效利用水资源,滕州市城乡水务局实施了一污再生水向新源电厂供水工程,完成了一污、二污中水回用提水泵站工程,可向墨子湖、城郭河日调中水8万方,既净化了河道水质,保障了生态用水,又涵养了地下水源。

并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客水后当地”的原则,先后实施马河水库、岩马水库、户主水库、南水北调等供水工程,利用河库地表水及中水,置换企业取用的地下水,特别是将南水北调沿线范围内17家工企业用水,全部置换成南水北调水,年置换优质地下水1200万方,保障了工企业用水需求,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客水、中水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智能雨污分流确保河道长清

北辛干渠是滕州市北部一条重要的排水通道,而雨污合流的排水模式使得排水和排污存在矛盾,更对城区北部小冯河的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解决雨污合流的问题,改善小冯河水质,滕州市探索引进了智能分流井技术,作为枣庄地区首次应用,主要建设智能分流井一座,配套安装了智能截污闸门和下开式堰门,新建污水管道240米。

在北辛干渠智能雨污分流井工程处,滕州市城乡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到,该系统通过对降雨量、水位等数据的实时监测,能够自动调节截污口和排水口堰门。

工程运行后,晴天时,干渠内的污水通过截污井流向污水管道,做到晴天时污水零直排;降雨初期,地面雨水污染负荷较大,初期雨水也截流进入污水管道,避免初期雨水对河道水体造成污染;

降雨中后期时,雨水相对干净,可降低堰门,使雨水直排河道,减少雨水对污水管网的负荷,减轻污水厂运行压力。同时,配备远程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控制管理。

北辛干渠智能雨污分流井的建成,实现了北辛干渠的雨污智能分流,缓解北辛路干渠雨污混流问题,同时缓解了第三污水处理厂运行压力,改善小冯河河道水环境,也为下一步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