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乙

温州城区朔门有条小巷叫打绳巷,东西走向。小巷东起水门头,西至解放北路。巷弄不宽,几百米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绳巷口

这条小巷打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巷内还可以看见好多台打绳用的木制机器,从东到西依次摆在巷弄两边,不去影响交通,却要进退自如。

今天的打绳巷巷尾

制绳机底座用重物稳住,打绳师傅们手脚并用,利索地操控着打绳机。六十年代当我们还是戴着红领巾读书娃的时候,经常站在路旁旁观,由此领悟前辈的艰辛,发现稻草变绳索尔后再变黄金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打绳示意图

绳子是从零米开始织,机器一步一步倒退,发出啪嗒啪嗒沉闷的声响。望着一卷卷均匀的绳索被织出,望着制绳师傅挥汗如雨有节奏倒退的身影,那是何等的美妙,在我们童稚的心灵里,产生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

过去打绳巷的小学叫朔门小学

稻草绳的用途非常广,挑夫、渔民、农夫都需要。打绳巷靠近望江路码头,给瓯江沿江各县的农耕、渔业、航海、建筑业带来便利。

按今天的说法,当年的打绳巷既是“制造基地”,也是“销售平台”,一切均在小巷附近完成,生产与销售完美结合在一起。

打绳巷的地名应该是劳动者取的,得到官方认可成为正式地名。古代尽管是唯有读书高,但是官吏中也有尊重劳动体恤百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打绳行业一样,温州近现代打铁业也非常兴旺。五马街有条打铁巷,我们不了解那条小巷的变迁,但是,作者周玉兰在《从市区麻行到大门岛,打铁铺的打铁声声声不息》一文中写道:

“麻行码头,南北来往客人众多。打铁铺里炉火通红,打铁的声音整天‘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

打铁铺示意图

这张图片来自网络。类似的打铁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温州城乡随处可见,比如安澜亭、水门头、西门,好像七十年代后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农业、渔业、建筑业与航海业,既离不开绳索,也离不开铁家伙。“在陈德坤(温州陈氏打铁家族创始人)的店堂里,铁锚、斧头、链条,或农用的犁耙、锄头、镰刀,或家用的菜刀、门环、火钳,可说是应有尽有。“

可以这么说,没有打绳打铁等手工业的发达,铁制器具的广泛应用,没有陈德坤们的辛勤劳动,温州近现代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是一句空话。

温州城区还有打篷巷、打银巷、卷索巷(打索)等直接以体力劳动特征和行业特点描述的地名。

打索巷在西城路的入口,这里离西门的瓯江码头很近,只是这一带旧城早已改造,只留下一个路牌。据介绍,旧时此巷内居民多以篾索为业。

此外,古炉巷,旧称火炉巷,因巷中有制作泥灶之手工业户而得名。朱彭巷从前多养猪户,猪棚遍布,俗名猪棚巷,后谐音雅化为朱彭巷。卖糖巷自清代以来设有糖坊(麦芽糖作坊)。踏碓巷相传古时巷内有一家为人舂米的作坊,俗称踏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碓巷

除去古老的行业街巷,过去各种手工业店铺作坊几乎满城皆是,那是温州人艰辛的岁月印痕,它清楚无误告诉后辈:温州城是一座劳动之城。崇尚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要提“劳动”两个字眼, 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这句话是2015年他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

外界热衷探讨温州人的成功有没有密码?密码就是劳动! 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写于20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

编辑/策划:丁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