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约59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关于《放学后》的上半场,戳这里:女子高中的男老师接连被杀,你能解开谜团吗?

如果你已经读完了《放学后》,欢迎来到下半场!

(当然,如果你不怕剧透,也欢迎先来一睹为快~)

作为本书的第一男主,前岛老师始终忧心忡忡。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虽然之前几次三番被人“暗算”,他侥幸没有出意外,但亲眼目睹同事村桥老师死在被反锁的更衣室里,前岛总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有关。在配合警方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密室杀人的手法,似乎总是在快要破解的边缘,又被新的线索所推翻。看似不在一个阵营的女生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却又无意间为对方洗脱了嫌疑。

凶手还没查出来,全校师生的运动会又要开始了。为了给大家一些惊喜,原本要在活动中扮演醉酒小丑的前岛老师,和田径社顾问竹井老师商量好了交换服装道具。在众目睽睽之下,竹井老师满脸涂着小丑的油彩,摇摇晃晃走到了大家的面前,一边笑着一边把灌满水的大酒瓶往自己嘴里倒,假装喝多的样子——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神色忽然变得惊恐万分,就在那么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他的滑稽表演变成了死亡直播——竹井老师当场中毒暴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岛老师吓得脸色苍白。

这本该是自己的剧本啊……

那些热情地帮助自己化妆、准备小丑道具的女孩子们,一个个看起来都是天真无邪的校园少女,难道凶手竟然真的就在她们中间??花样年华的高中女生,如此笃定又如此缜密地夺走老师们的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实话,看完上一篇的谜面,你的脑海里会涌出什么样的杀人动机?

是性侵导致的复仇?是暗恋导致的嫉恨?是求而不得的毁灭?是校园暴力导致的报复?……

以上,居然都不是。

一切的缘起,只是一颗小小的、小小的种子。

它有多不起眼呢?

直到被害人被凶手杀害的那一刻,他或许都不知道自己被杀的原因。

而伏笔,早在开篇就已经埋下。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女性读者,在阅读《放学后》的过程中,从头到尾,或许都会有一种若隐若现的不适感。比如,书中的一些男老师,看见穿着运动服的女高中生,会忍不住两眼放光,不加掩饰地啧啧有声,而就算不想惹麻烦的男主角“我”,也会忍不住让目光流连在女生的长腿上。

这样的不适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上演。

比如当旁人用轻佻的目光打量你或其他女性时,你能感受到目光中的不怀好意,你会感受到那种被审视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虽然存在于字里行间,却又很容易在阅读中被我们所忽略。

现实中亦是如此。有时候,即使已经察觉到了,你也不得不主动无视那些目光,因为你很难对这样的行为进行抗议——毕竟,这只是对方脑内的YY罢了,他没有任何行动,也就代表着他没有给你造成实质性的身体伤害。你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甚至,就算对方用言语侮辱了你,当你表示反抗时,对方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

你穿成这样不就是给人看的嘛!装什么装!

你不想被看,就不要穿这么少啊!

你不想被看,就不要出门啊!

……

在这样的环境中,忍气吞声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用目光侵犯他人的人,不会有任何愧意,而被目光所侵犯的人,反而成了“戴罪之身”。

被目光聚焦的她们。

小说中的杀意,就来自于这种无法反抗的精神折磨。

上篇中,我们聊到前岛老师唯一一次“越轨”的经历,就是在暑假集训时,和女生惠子偷偷接吻了。干扰了他们“好事”的两位男老师,就是在小说里先后死去的村桥和竹井。那晚他们巡视到餐厅时,面带着心照不宣的笑容。而这猥琐的笑容,恰恰就是书中的女生们联合起来杀死他们的最大动机。

射箭队里的女生A,在那次集训的就寝期间,被这两位男老师偷窥了。

没错,这两位道貌岸然、天天批评女生穿着的老师,借着巡逻的名义,悄悄从门缝里偷看女生们的睡姿,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邪恶幻想。

光是听到这样的描述,就已经很让人不适了。

而让A更加痛苦的是,她是在毫无戒备的时候被偷窥的——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她正在用自慰解决自己的性冲动,这本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举动,也是一个非常隐私的行为。

而那两位男老师,竟然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在门外偷窥着。

听到他们发出的龌龊笑声,A才意识到,阴暗处竟然有两双贪婪而不加掩饰的眼睛。

这一刻,她又羞又悔。等那两人心满意足地离开后,她选择了割腕自杀。

幸好,惠子及时回到了宿舍,才救下了全身是血的A。

本以为,噩梦就此告一段落。

没想到,开学后,一切折磨才刚刚开始。

每当村桥和竹井两人在学校里遇到A时,他们看向她的眼神都和看别人的完全不同。那种带着淫邪意味的笑容,让A痛不欲生,每一次,她都觉得自己仿佛被目光又强暴了一遍……

A就是在这个时候买好了毒药,决心赴死。

但惠子再次拦住了她。她看着A的眼睛,告诉她,应该死的人不是她,而是他们。

至此,这个策划精妙的杀人计划,才真正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头到尾,前岛只是一个工具人。

女孩们联手报复的对象,一直都是那两个偷窥的男老师,被牵扯进来的前岛,只是她们想要干扰警方破案的挡箭牌。她们希望让人以为目标不是村桥和竹井,而是村桥和前岛,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把村桥和竹井联系起来,从而找到真正的杀人动机了。

在这个过程中,惠子的布局一步紧跟一步,布置密室、杀死村桥、搅乱视线、提供伪证,每一部分都由不同的人担当,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杀人计划,因为有一群人的合作,便变得滴水不漏。

那么,被当成工具人的前岛,无辜吗?

说句实话,我一点都不同情前岛。

前岛来到这所只有女生的学校教书,是五年前的事了。

上完第一堂课,他就对做教师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习惯了躲在别人的背后,低调地生活,压根就受不了女生们投来的视线。但几年后,他便逐渐习惯了自己的角色。

除了上课下课,他几乎不主动与女生们有任何交集,女生们对他的称呼,也是“机器”——只会按部就班上课的机器。本质上,前岛不排斥成为机器,因为机器不需要动感情,只需要输入程式就可以运转。他不希望因为动感情,而惹上麻烦。

直到他发现,这样的自己,居然也有人要来杀他。

站在前岛的视角,他的确是迷惑的。

但就像前面说的,所有问题的答案,早在开篇第5页就已经出现了。

“我根本无法理解她们的想法。

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

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

前岛和书中的所有老师一样,从一开始,就压根就没有正眼看待过这群女生。

问题少女也好、魅惑少女也好、恃宠而骄的优等生也好,在他们眼中,女孩们的身上总是被贴着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标签。她们既是学校用来比拼门面的工具,也是只要犯错就可以被辱骂体罚的囚犯,更是因为青春洋溢而被各种幻想的对象。

在他们的眼中,她们是可炫耀的,可惩罚的,可侮辱的,可消遣的,可逃避的,是介于大人和孩子之间的麻烦,唯独不是一个个完整而有尊严的个体。

这是他们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陷入了被杀的危险,前岛或许永远都不会真正关心她们的存在。

在辜负了阳子之后,前岛曾经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表现出了愧疚,但事情没有波及自己之前,他并没有做任何补救。

只有当自己的生命被威胁了,他才硬着头皮去寻找之前避不见面的阳子,试探她是凶手的可能性。但他此时此刻的关心,归根到底,也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或许是看穿了他言语背后的怯懦和虚伪,阳子的回复也很冷淡:“算了吧,你根本就不关心我的死活。”

的确,阳子变成短发,前岛注意到了,但阳子是因为被体罚才被强行剪掉了头发,倘若前岛稍加留意,都能听到校园里沸沸扬扬的传闻,但他就是选择性忽略了。

除了自己,他谁也不关心。

少女A出事的那天,请假没有参加训练,他没有追根究底,后来看到她手腕上长期绑着的白布,他也从未询问。惠子在为同伴殚精竭虑时,他仍然幻想着与她春宵一度的机会。

在这所学校里,老师们除了成绩和私欲,并不关心她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世界。

他们和前岛都一样,能够避免的麻烦,避免就是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伤害的A,才毫无意外地选择了自杀。

幸运的是,她的身边,还有其他真正关心她的同龄人。

在这个汹涌着杀意的校园里,和只求自保的老师们相比,这群美丽、纯粹而又真实的女生,尽管犯下了杀人的弥天大罪,彼此之间却守望相助,共同进退。

不要小看女高中生啊……

她们看起来脆弱又敏感,但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不容侵犯的自尊。

她们的勇,和他们的怯,构成了东野圭吾出道作的奇妙戏剧张力。

在书中,东野借着前岛之口,如此描述道: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前岛是在破案的过程中,才渐渐意识到这一点的。

事实上,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被破坏时,不应该小看的,不仅仅是女高中生。前岛的觉醒,已经太晚了。

当他胆战心惊地在校园里度过每一天时,他早就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另一面。妻子和家庭,在他的故事里,像是一个模糊的背景。

结婚后,前岛就理所当然地把妻子看成了一个稳妥的陈设。他不愿意生孩子,即使妻子好不容易才怀胎,也要求妻子打掉。当妻子的梦想被摧毁时,他并没有安慰和沟通,而是一如既往地避开麻烦,选择了逃避……

直到最终倒在妻子的脚下时,前岛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和村桥他们一样的错误。

伤害是在日积月累中造成的,侵犯者往往看不到这一点。

但妻子的声音已经越来越远,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凉,前岛终于醒悟:

“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不光如此,还一直在从她身上索取——自由,快乐……简直数不胜数。”

……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的情感和尊严。

如果眼里只有自己的一点私欲,永远都明哲保身,真的把自己活成了没得感情的机器,那么,最终的宿命也不过是沦为他人的工具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很惭愧,《放学后》这本书,在我的书架里足足躺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今年年初,才被我“临幸”。归根到底,也是“傲慢与偏见”的缘故。

我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时候,内心是带着抗拒的。

那时,推理小说的热潮刚刚开始涌动。虽然新引进的作品很多,但真正出圈的并没有几个,东野圭吾是当中的佼佼者。他在推理圈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号,便是“畅销君”——一个小说动不动就卖几十、几百万册,打上名字就能卖出数字的日本推理作家。在出版行业工作,光是从版权费的高昂上,就能知道东野有多大的底气。

他的确有这样的自信。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些年来,他的小说几乎不间断地被改编成影视剧。逐利的影视圈,看重的无非也就是他这块金字招牌的票房/收视号召力。能够主演东野圭吾的作品,对很多演员来说都是值得抓住的机会,所以,你能看到东野笔下的知名角色,大都由国民度很高的演员,或是备受瞩目的新人主演,无论改编是否成功,东野圭吾作品的讨论度,都跟着影视剧的宣发而水涨船高。

更可怕的是,东野圭吾还不是那种只靠一两部作品吃饭的作家。相反,他非常勤快。

东野圭吾到底有多高产呢?从1985年到2020年,35年里他一共出版了97部小说,粗略一算,每年至少要出版2~3部,写作速度之快、作品出版之密集,都让人瞠目结舌。

出版圈的小伙伴每次收到书讯,都会忍不住感叹一句:什么?这么快又出书了?这是什么神仙速度啊……

所以,圈中也有这样的玩笑话:因为东野的一大爱好就是滑雪,但滑雪实在太烧钱了,所以他每次缺钱了,就赶紧写两本小说,一拿到稿费就可以快乐地滑雪去了——这个玩笑话说的是东野圭吾滑雪题材的小说,据说滑雪题材的那几本质量普遍不如其他,坊间吐槽是滑雪心切,写作也划水了——当然,因为我还没看那几本,所以这个评价的水分还待考证(笑)。

人总是有叛逆心理的,因为东野圭吾太火,反倒引不起当时的我的阅读兴趣。那时候我的推理小说阅读经验也并不多,在别人的推荐下草草翻了翻东野最有代表性的那几本,因为人名太多,加上我又囫囵吞枣,读完也并没有觉得惊艳。就这样,我的青春期匆匆过去了,对东野圭吾的观感也并没有太大的提升。

直到年岁渐长,我不再有那些为了反潮流而反潮流的想法,才开始对东野的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抛开了种种禁锢,我就像是一个远道而来、手持小刀的食客,小心地沿着缝隙,划开了坚硬而粗粝的贝壳,弥漫着海洋风味的、新鲜、柔软、娇嫩的牡蛎就这样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真香啊。

《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自然不必多说,《恶意》《秘密》《虚无的十字架》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本。

东野圭吾的作品,的确质量并不如一,但每本书里几乎都会有一线弧光,让人下意识地去捕捉。

作为一个出版行业的编辑,除了享受阅读小说的过程,我自然也难免有一些职业病在,有时候忍不住会想,畅销君是如何变成畅销君的?他在作品里的探索,是一以贯之的,还是逐渐升级的呢?

我对他的不了解,归根到底,还是读得太少。

于是,在买下东野圭吾出道作《放学后》十年后,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初次执笔的东野,凭借这本书拿到了江户川乱步奖(虽然当年是和另一部作品并列获奖),从而坚定了自己走上专职写作的道路。他对人性观察入微,的确从出道作就已经有闪光点了。视觉的盲区并不可怕,因为轻慢造成的心理盲区,才是最伤人的。

为此,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了老秦(法医秦明)。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读完书的老秦,也认真写了个短评,打了个卡:

“这是东野早期的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经几十年,但看起来丝毫没有影响到小说的精彩度。原因很简单,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但人并没有变。

原本我以为我是在看一本密室杀人的小说,可万万没有想到,它给我的惊喜并不在于密室的设计,而是作案的目标和动机。说老实话,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

作案目标的反转,是个很新颖的设定,即便到现在,类似的作品也不多。在我的实际办案中,也没有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不露痕迹地打破阅读者的思维定式,就是优秀的反转,就是不老套的反转。当看起来数次侥幸逃脱死亡境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作案目标,却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同时,耳目一新。

作案动机似乎是东野非常喜欢探讨的东西,不少作品里都有所涉及。在这本书里,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作案动机成为了本书的亮点,也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推测的,虽然作者早早就在前文里埋了伏笔。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必不可少,而尊重别人的精神内核,就是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即便对方只是个你自认为不谙世事的学生。也许你的哈哈一笑,就是别人的你死我活。”

那么,你又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哪些细节呢?你对这本书又有哪些想法呢?

主稿:Alice;编辑/题图:鲁鲁修;质检:等等;排版:CC
本文配图及题图来源:Pexels、Pixabay图库、豆瓣电影《真实魔鬼游戏》《垫底辣妹》《禁忌女孩》《祈祷落幕时》《假面饭店》《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海街日记》

本文系【法医秦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