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理熊希龄晚年再娶的妻子叫毛彦文,是浙江省江山县人,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她37岁时嫁给65岁的熊希龄,在此之前,她有一段痛苦的感情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彦文

直到98岁那年,毛彦文还在自己的回忆录《往事》中,用一半篇幅深情回忆了她的表哥朱君毅,朱君毅是她的初恋,与她订婚多年,却在她25岁那年,坚决与她退婚,让毛彦文大半生伤心不解。

1999年11月10日,已成为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的毛彦文在台北逝世,享年101岁,临终前,她仍不忘将自己与朱君毅的订情信物——朱1917年在清华毕业时送给她的一枚胸针交给表侄女朱韶云保存。

百年人生,她为表哥心碎了八十多个春天,仍然没有走出这段纠结的初恋。

1、清华读书的表哥向同学募捐1200元,鼓励她逃婚嫁给自己

毛彦文生于1898年,像晚清年间的少女们一样,九岁时家里就给她订了婚,对方是江山县一个姓方的富商长子。

16岁那年,毛彦文考上了著名的杭州女子师范,男方怕她翅膀硬了、不愿当贤妻良母,就与毛彦文父母商量,写信称毛彦文母亲生病,把她骗回来结婚。

毛彦文自幼仰慕自己的表哥朱君毅,朱君毅比她大四岁,两人假期常常在毛彦文外婆家见面,互相早有好感,此时,朱君毅已经在清华留美学校读书,听说毛彦文被逼嫁,也很是着急,写信支持她退婚。

于是毛彦文激烈反对与方家的婚事,成婚当日从后门逃走,躲往他处,以示抗议,在不大的江山县里闹出了满城风雨,好事者甚至将其写成小说《毛女逃婚记》,公开发表。

后排白衣者为毛彦文

方家见婚事无法勉强,遂同意退婚,但以名誉损失为由,要毛家赔偿3000元巨款。

朱君毅得知方家的退婚条件后,赶紧在就读的清华学堂发动捐款,同学吴宓等人帮他筹集了1200多元,资助毛彦文退婚成功。经此一事,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并向她求婚。

朱君毅的父亲是毛彦文的舅舅,毛彦文顾虑二人的近亲关系,不愿接受他求爱,朱君毅写信给她,称:“人言何足畏,我们两情相悦,须水郎山,亘古不变。”终于打动了毛彦文。

毛彦文父母见朱君毅与女儿情投意合,也就答应成全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坐者为毛彦文

由于朱君毅即将去美国读书,1915年,二人在家乡办了订婚仪式,互相交换了婚书,并未正式结婚。

1916年,毛彦文入浙江吴兴郡女校,而朱君毅从清华毕业,与吴宓等人一同前往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

两人约定通信保持联系,朱君毅留美的第五年,来信渐渐变少,由每两周一封变成了每两月一份。

毛彦文一直崇拜着朱君毅,对他的谈吐见识佩服无比。为了能与他比翼齐飞,她刻苦攻读,1920年,她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英文系,还在北京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会活动,她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1922年,朱君毅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务长,此时,朱君毅28岁、毛彦文24岁,二人订婚多年,按说应该成家立业了,可毛彦文发现,未婚夫对她没有了以前的热情。

2、到底是因为年龄大被弃,还是因为文化程度太高被弃,毛彦文至死没明白

为了与未婚夫加深感情,苦等六年的毛彦文,索性转学到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好与朱君毅朝夕相见。

而朱君毅仍拖延着,不肯办婚事,想让毛彦文知难而退。不久,朱君毅突然生病,住入东南大学校医院,毛彦文衣不解带、精心照顾,朱君毅的同事们对她赞不绝口,认为她不仅有才识,又贤惠能干,纷纷催促朱君毅早点和她结婚。

朱君毅

没想到,病愈之后,朱君毅竟绝情地向她提出退婚,还声称,自己正是被毛彦文感动了,才提出正式分手,不然的话,他原本打算和毛彦文办过结婚手续,就开始包养外室,让毛彦文只有形式上的丈夫。

毛彦文伤心欲绝,托了不少二人共同的亲友和社会名流来做朱君毅的工作,而朱君毅心意已决,称原因有三:“第一,彼此没有真正的爱情;第二,近亲不能结婚;第三,两人性情不合。”

而私底下,他告诉自己的好友吴宓,自出国后,他就已变心:“毅留美数年,习知美国人之生活,对女子美的标准另有一种新的看法。毅今所喜爱、所求娶之女子,只要她身体肥壮,尤其臀部大而圆。其外之事,如家世、财产、教育、才能,以及品貌,均所不计。而对一般有学识,有文化,在大学毕业或肄业之女生,尤绝对不取。……故毅与彦原订之婚约不得不解除。此事在毅已决定甚久。”

原来他还在美国时,对退婚就蓄谋已久,坚决不找有文化、品貌双全的大学毕业生,而要找肥壮能生养的年轻姑娘。

此时,毛彦文已经25岁,在当时属大龄女子,没想到苦等未婚夫六年,却等来这样一个冬烘先生见识的奇葩海归博士,实属命苦。

东南大学的多位长者、同事以及朱君毅同学居中说和,朱君毅仍未妥协,终与毛彦文签订《退婚书》,二人成为陌路。

没多久,朱君毅娶了一个十七岁的苏州女中学生成言真,在他婚礼前夕,毛彦文发去电报,伤心地质问:“须水永清,郎山安在?”实是断肠之语。

毛彦文从此不再相信爱情,称朱君毅“令我一生尝尽苦汁,不仅丧失家庭幸福,且造就灰暗一生,壮志消沉,庸碌终身!”

毛彦文回忆录《往事》

对于退婚一事,朱君毅晚年曾在自传文章中反思,自认当初对待毛彦文的态度太坏、退婚时太突兀,应该把此事处理得更柔和一些,不应该让毛彦文受到那么严重的伤害。

他后悔的不是退婚,而是处理方法。

或许,使用“冷暴力”让毛彦文自行提出分手,那才是最高明的。既不累名声,又不担责任。

1963年,朱君毅病故,年近70的毛彦文在台湾听说消息,写下《悼君毅》的长文,为之深夜落泪。她认为,朱君毅之所以和自己分手,是因为订婚时间太长,当时自己已经25岁,不如18岁女子有吸引力。

她在文章中悲伤地说:“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创造者,是功是过,无从说起。倘我不自幼年即坠入你的情网,方氏婚事定成事实。我也许会儿女成行,过一生平凡而自视为幸福的生活。倘不认识你,我也许不会孤伶终身,坎坷一世。”

是朱君毅鼓励她逃婚,让她得以打破传统女性年纪轻轻就要养儿育女、操持家务的命运桎梏,前往杭州、北京、南京、美国多地名校读书、学有所成,最终成为复旦教授、国大代表。

而所有这些经历,却没让她能在朱君毅眼中加分。

归国后的朱君毅,所想要的理想妻子,反而是读书不多的少女,或许,在那样的妻子眼中,朱君毅才能被仰视终生,一辈子都是她眼中“唯一的伟大人物”。

这对表兄妹,因追求婚姻自由走到了一起,在受过多年新学教育后,思想反而全都退步了,一个想找年轻能生养的,一个想过“从一而终、儿女成行”的幸福生活。

在新旧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其思想认识也是充满矛盾的。

3、嫁给民国总理熊希龄,经营的不仅是一桩婚姻,更是一份事业

被退婚后,毛彦文无意寻偶,她拒绝了朱君毅好友吴宓的求婚,前往美国攻读教育学硕士。

1934年,留美归来的毛彦文在复旦大学任教育学教授,37岁仍孤身一人,毛彦文的同学朱曦介绍她与自己的姑父熊希龄结合,熊希龄曾任民国首任总理,新丧偶不久,毛彦文认为65岁的熊希龄算是自己的长辈,遂拒绝了此事。

而熊希龄却颇为心切,不断写信向她求婚,并前往上海,住在朱曦家,派出包括自己大女儿熊芷在内的十几位亲友前去说服毛彦文。

毛彦文后来分析说,熊希龄选中她为续弦夫人,主要是考虑毛彦文有教育学的学历背景,想为熊希龄与发妻朱其慧开创的香山慈幼院找一个年轻的事业继承人。

最终,毛彦文被打动,接受了学养深厚、温文尔雅的熊希龄,二人于1935年在上海西藏路慕尔堂举办婚礼,婚事轰动一时,熊希龄特地剃去蓄了多年的长须,显得年轻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希龄与毛彦文

婚后,毛彦文辞职北上,帮助熊希龄管理北京香山慈幼院,熊希龄为她写下多首诗词,二人感情甚笃。

毛彦文在《往事》里记录:“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秉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

两年后,熊希龄中风去世,毛彦文誓不再婚,在先夫遗像前承诺道:“吾当尽吾力之所及,重整慈院,藉继君造福孤寡之遗志,亦以报相知于天上也。”

香山慈幼院

此后,抗战期间,毛彦文四处奔走、竭尽己能,维持住香山慈幼院的运作,在战后发展成一千多人的福利机构,并以慈幼院院长的身份当选为国大代表,把母爱和教育的才华奉献给了成千上万的孤儿。

而她内心深处仍然埋藏着对朱君毅的感情,在《悼君毅》中,她悲伤地说:“你在我幼稚的心灵中播下初恋的种子,生根滋长,永不枯萎。你我虽形体上决绝将近四十年,但你仍在我梦中出现,梦中的你我依然那样年轻,那样相爱,你仍为我梦里的心上人。迨幻梦惊醒,重回现实,旧恨新愁又交噬我心。……翘首云天,老泪纵横。在不久的将来,你我也许会在地下重逢。”

已是百年老人,却对负心恋人如此痴眷,可就算地下重逢,以朱君毅的薄情,又会对她假以颜色、回应她的满腔痴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