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有一句鱼谚:“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其中的“腊子”指的就是“活化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中华鲟体长可达5米,体重200~500千克,是体形最大的鲟之一。中华鲟生活于淡水和近海,有向上游迁徙的习性,在性成熟时会向河流上游迁徙繁殖。这种大鱼因受到环境破坏、食物短缺以及洄游路线被拦截等威胁,现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但是,在我国各地的市场和超市里,我们却时常可以见到写着“中华鲟”的牌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市面上的“中华鲟”都是杂交鲟,吃它们并不会触犯法律,可以放心。小作者在元旦假期就买了一条杂交鲟。

但是,捕捞食用真正的中华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上图里的是一条杂交鲟。杂交鲟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没有学名,是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和史氏鲟cipenser schrenckii产生的后代,一般被称为“西杂”。

杂交鲟不是中华鲟,可以食用,但千万不要买来放生!

它们虽然不是外侵物种,却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品种,一旦在野外和真正的野生鲟类杂交就会造成基因污染,给本来就岌岌可危的野外种群带来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所示是这条鲟的尾巴,可见是类似鲨鱼的歪形尾。其所在的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是硬骨鱼中比较原始的基干类群,属软骨硬鳞鱼亚纲(软质亚纲)Chondrostei,原始到鱼刺都没来得及演化出来。

鲟类体内大量的骨骼是软骨,如中轴和颅骨的大部分。肩带还有头部的一些骨片却是骨化的,体表还有5排坚硬的骨板,比较难去除,可以用开水烫掉。

上图示杂交鲟的头部,有一张嘴、四条须、两只眼、四个鼻孔和两个喷水孔。眼睛前面的两对“窟窿”就是它的鼻孔。多数鱼类的鼻孔不是呼吸器官,而是单纯的感觉器官,所以并不是通的。而眼后、鳃上面的那个小洞就是喷水孔,英语叫spiracle,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指昆虫的气门。鲨鱼和鳐等软骨鱼都有这个孔。水通过喷水孔进入鳃腔,氧气吸收完之后再从鳃裂排出。鲟的喷水孔已经退化,几乎不参与呼吸过程。

上图为鲟的头部腹面观,可见四条须,须子上面有灵敏的触觉和味觉感受器,可以帮它寻找食物。鲟也会用尖长的吻翻动泥沙寻找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鲟的嘴有很强的伸缩性。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伸缩性强的嘴可以迅速将食物吸入口中。上颌骨、下颌骨围成口裂。上颌骨后面有两块脆脆的腭方软骨,下颌骨的内面紧贴着细长的梅氏软骨,两块骨头相连的地方还有两块小小的方轭骨。

上图示成品,肉质绵软,没有任何肌间刺,不难吃但也算不上好吃。白色的条状物是它的脊索。鲟没有椎骨,身体主要是靠脊索来支撑的。人体内脊索已经退化,支持身体的功能已经由脊柱来继承,残存的脊索成了椎间盘里的髓核。鲟的脊索在古代是要进贡给皇帝的贡品,叫“御制龙筋”。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