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治 本报记者 唐平

晴好的天气,几台大型机械在长满荒草的田间来回耕耘作业,精心梳理、不断翻耕,转瞬之间,一块块长期撂荒的土地又恢复成可耕种、能产出的标准农田。春耕好时节,四川省遂宁市所属射洪市太乙镇任家沟村一派繁忙景象,一望无垠的田野充满生机。

传统农业生产成本高,大批村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率达80%以上,这是任家沟村曾经面临的现实。怎样使荒芜的田地回归稳产高产?近年,任家沟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引领之下,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购置农机设备,以科技手段扶农助农,激发村民复耕复种的生产热情,全村1500多亩撂荒田地重现勃勃生机。

任家沟村并不是个例。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为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遂宁通过提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多种举措,不断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激发其消除季节性撂荒、主动复耕的积极性。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对连续2年以上长期撂荒的耕地暂停发放补贴,待复耕复种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的规定。

与此同时,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实体量力而行、主动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与农户衔接、吸纳、流转土地,盘活撂荒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针对撂荒地复垦成本高、种地效益低的问题,该市农业主管部门探索出土地流转租金或土地入股分红“三免两减半”模式。即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租金或分红减半,部分农户则通过在合作社等实体打工增加收入。

“往年种地‘蚀本’,导致我家承包地撂荒了两年多时间。今年将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再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能赚120元,不用外出打工,还可以照顾到家里。”尝到甜头的安居区三家镇圆坝村村民尹德模说。

在撂荒耕地治理过程中,该市农业主管部门还摸索出“政府主导、部门指导、乡村主推”方式,鼓励农户复耕复种。对离开原籍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的农户,则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鼓励新型农业经营实体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效连接撂荒耕地、种植优质高效农作物,让村民增收、农业增效。

诸多举措之下,长期困扰“三农”的撂荒地得到根治。据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该市共整治撂荒地13.89万亩,复种粮食作物11.2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