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像药店,有问题的时候,就要找《道德经》了。

01

带薪抑郁,大可不必

前两天兴起了一个词,“带薪抑郁”。

源于这张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眼看,发笑。

第二眼看,心酸。

成年人伤心难过,还要掂量着天时、地利,甚至性价比。

但这就是长大,要学会自己舔伤口,学会和烦恼一笑了之,也从中汲取智慧。

疫情席卷全球的这一年半来,人们在功名利禄中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因此开始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

比如我身边有位朋友,往日净看些成功创富论,疫情过后,床头放了本《道德家》和《论语》。

有人说,《道德经》要过了五六十岁读才好,年轻人不要读。

因为年轻人阅历少,难以明白老子说的这股境界。

但其实,我们这代人都是坐在快车上的人,一天经历的事、接受的信息,比古代人一年还要多。论个人经历和阅历,28岁经历的不一定比35岁少。

不过由于语言文化变迁,现在很多人读经典作品会有难度,所以选择合适的解读本很重要。

最新的一本解读本余秋雨先生的新作《老子通释》,据说这也是先生经典解读书籍系列中 —— 首部和读者见面的作品。

《老子通释》余秋雨著

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带薪抑郁,大可不必。

02

不期待得到,不恐惧失去,不焦虑未来

今年特别容易谈到“内卷”,年轻人的内卷现象尤为严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总觉得现实和计划总是相违背,计划赶不上意外,总觉得一切都不如意。

其实这种拧巴和矛盾,90%的原因都是去关注一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事。

看看余秋雨先生对老子的“无为”解读,你就会明白,很多事情如果都被你掌控,那就违背了生态平衡和自然规律。

道德经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余秋雨先生解读到:

人的作为是天地大道自然安排的,如果一群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组织起某些作为,那就会对其他很多人原先的生态平衡产生骚扰,而这些作为究竟是否合适,是否可行,还未被自然验证。

商业时代,不受控的因素很多,但偏偏很多东西贴上了价格,商家们把一个个概念吹的膨胀,人们很容易头脑发热,就为之买单。

比如很多人都在搞什么天赋定位之类的,我个人特别疑惑:凭什么内向的人就是不适合沟通工作,女孩子就是不适合创业,当销售的就一定是得嘴皮子溜的,大作家就是闭门造车的?

以前我拿不到词语来反驳,在《老子通释》中却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解读:

在老子看来,只要不是那些别有企图、凌驾自然的作为,别的都可以做,来者不拒,随遇而安,天下万物都不陌生,百行百业出入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通释》余秋雨著

先生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一生没有宏大的特别规划,但是遇到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好;平时即便在路上,只要见到需要帮忙的事,不管大小生熟,都会热情参与。这样的人让大家都感到舒服,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世俗版本,契合大道的本性。”

随遇而安,不期待得到,不恐惧失去,不焦虑未来,就是无为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才是最惊人和最持久的。

03

美若精准定义,世间将无真正的美

关于美,余秋雨先生解读得特别接地气。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字面意思这么译,“当天下都知道美,拿就反而丑了;当天下知道善是什么,就不善了。”

余秋雨先生说,“直到今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糊涂的,总以为要张扬美和善,就必须做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殊不知,美的起点是天性和创造,善的起点是良知和大爱,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此,不可能出现天下共规。如果出现了,那一定已是反面。”

颇有同感。

还记得那个14岁开始整容的女模特吴晓辰吗?

她从14岁被妈妈带去整容后,自己上了瘾,前前后后一共花掉400万,直言一张脸值一套房。哪怕遇到不正规的诊所,整容整到生命垂危,她却依旧觉得值得。

有人问她,“你已经够漂亮了,还要动哪?”

她说,不同时期流行的样子不同,前些年流行尖尖的脸大大的眼睛,这些年流行的又不一样。

你看,当美被知道,被规范了,所有人按着这个标准走,甚至走出了风险,那何谈美?

再举个例子,比如现在的综艺秀,偶尔举行选美女的活动本来也不错,但如果一旦夹杂了觊觎、妒忌,以及无底线的剪辑,这就不是美,而是娱乐至死。

04

为什么中国年轻一代一定要读读老祖宗的智慧

1、曾国藩靠它走出人生低谷,白岩松称它为生命之书

“《道德经》这样的书,里头好的东西太多了,但其中有五个字深深地改变了我,叫“无私为大私”。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你一直朦朦胧胧的很多东西,你找不到与此相对应的东西,但是突然你在《道德经》里看到了这五个字,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将来会成为你立身之本。”

白岩松在多个场合推崇过老子,《道德经》是他的生命之书。

“三十到四十岁时,一系列问题没有答案,我很庆幸在这个阶段遇到了我的生命之书,《道德经》。”

为什么叫生命之书?

人到了一定岁数,你要有一本书,是你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你答案。更重要的是放在你的床头,放在你人生的床头,经常要翻阅,而且常翻常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德经》以“逆向思维”观察人生与社会,将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方法和价值中惊醒,从而进入全新、更大的格局。

2、德国平均每一个家庭都有本《老子》

《道德经》面世至今两千五百多年,被称为“万经之王”,同时也是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古今中外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此外,大家可能不知道,德国平均每一个家庭都有本《老子》,而德国是全世界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国家,

如此重要地位,国人对老子的理解却比较少,原因有很多。很重要一个原因,语言文字和社会世情多有变迁,普通读者阅读原文难度很大,选择合适的注解本很重要。

《老子通释》余秋雨著

“我曾经翻阅过《老子》的几种英文译本,比中文的今译更简明、更流畅,可能是翻译者们继承了温克尔曼他们的传统。这次,对于“通释”中的学术难题,我也都用散文写出,既有现代选择,又有个人评判,因此读起来比较舒畅。不是故意“深”,也不是故意“浅”,而是给予温度,时代的温度和个体的温度。” 余秋雨先生如是说也。

3、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来解读

余秋雨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曾获“国家级最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称号。本世纪初,他应邀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舞台讲解中国文化,反响极大。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曾说,“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金庸曾说,“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因此,由余秋雨解读的范本有一定质量保证,无论管理者还是小职员,家庭主妇还是大学生,都可以人手一本,找个安静的角落,静读一下午,相信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道德经》八十多章的内容,余先生用通俗的语言、散文的方式表达了一遍,尽可能保持了古代俗语里蕴藏的诗意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