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和2018年首次“国考”成绩相比,不少医院都取得明显进步。哪些指标获得佳绩或提升最明显?背后有哪些好经验?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又在哪儿?从本期开始,健康报《院长论坛》版开设“‘国考’进阶路”专栏,约请多家医院的管理者和大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

本期嘉宾

王建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大二院”)继2018年度首次“国考”取得全国第九、全省第一的佳绩,第二次“国考”再次稳居前1%,位列全国第七,蝉联国家队“第一方阵”A++序列,成为浙江省唯一两年进入全国前十的医院。

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医院始终秉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引领改革,从精细化管理入手,追求“效率医疗”,打造医学高地的不懈努力。

抢占新技术“最高峰”

鼓励大家把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第二次“国考”中,浙大二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得分率提升10%,科研项目经费总额从首次“国考”的第10名提升至第6名。在全球医疗机构自然指数排名第69、全国第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连续10年领跑浙江,位列全国第4,高影响力的论文不断涌现。

医院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自主创新,勇攀临床新业务“制高点”,敢于抢占新技术、新项目“最高峰”,瞄准患者需求,以攻克重大疾病为目标,打造临床科学家梯队,为人民提供全周期医疗服务。

比如,围绕心脏瓣膜疾病,心血管团队在流行病学研究、手术技术、器械研发以及临床研究领域十年如一日,做了大量探索与创新。从2012年起,我们开始研究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积累了上千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经验,成为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针对我国患者的特点,对国际经验进行大胆突破改良,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全球同行认可;研发国内首个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可回收、可精准定位的人工瓣膜。2020年,我们还成功完成全球首例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手术及大陆首例DragonFly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手术,着力于开发包括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在内的全套人工瓣膜。

接触的患者越多,了解患者的疾苦越透彻,就越能感受到医学的有限,唯有创新、再创新,丝毫不敢松懈。长期以来,医院坚持以“解决人类健康若干医学难题”为己任,以原创性重大临床研究成果为导向,形成独特的“基金文化”。通过基金管理的体系化与精细化工程,动员每一位需要动员的人,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有组织、有动员、有辅导、有导师、有时间、有场地、有监管;建设临床大数据与统计中心,开展学科间“契约合作”;提供政策、奖励,鼓励大家开展研究、热爱研究,把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锻造质量安全硬核

推进“效率医疗” 建立“患者全程管理中心”

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各项指标中,医疗质量和安全始终是一家医院硬核实力的体现。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等指标,浙大二院连续两年均为满分,疾病难度系数(CMI)持续提升。

在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探索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上,浙大二院不断精益求精,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推进“效率医疗”。床均手术量,手术总量,三、四级疑难手术总量,CMI值,均在全国领先,居浙江省第一。

2020年,我们提出“效率医疗”,全院上下走出舒适区,建立“患者全程管理中心”,推动“院前-院中-院后”整合联动,复杂疑难手术“日间化”,术后加速康复“常态化”,挖掘生产潜力,优化资源利用,提升服务能力。

平均住院日是“效率医疗”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既能帮患者减少费用,也可使医院资源成本最小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为缩短平均住院日,自2009年以来,医院从上至下进行管理改革,不断加快床位周转率,让有限的床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自2010年5月起,医院打破科室利益壁垒,率先在全国建立全院统一的床位协调中心。改革一年后,平均住院日就缩短1.75天,患者等待手术的天数缩短1天,出院人次增加18.75%,手术台次增加19.68%。

近年来,在三、四级疑难手术总量和疾病难度系数保持全省第一的情况下,医院平均住院日依然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11.96天下降至2020年的5.5天,减少了6.46天,大幅提升了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全程管理合理用药

多学科协作定标准 用好信息化平台

浙大二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连续两年获得满分,“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和“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两项指标在2019年度国考中也均获得满分。

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作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一项运营效率指标,反映的是破除以药养医、深化医疗改革的成效,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医院住院患者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仅539.5元,与2015年的1015.1元相比,下降近50%,住院患者人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3%,住院抗菌费用占医疗总费用比例下降44.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用药结构持续优化。

早在2015年,医院就开始全面实施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对感染诊治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行全流程、全病例、全天候的精细化智能管控。例如,在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方面,信息化管控平台依托强大的专业知识库和规则引擎,对1万多种各式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征、品种选择、使用时机、术后用药天数等都实现了个性化专业管控。

长期以来,浙大二院通过“药师-医生-职能部门”多学科协作(MDT)制定权威药物使用标准,医务部、药学部、财务科等多部门联合“会诊”,把脉合理用药水平。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医嘱及处方方案讨论、“机点+人工点”相结合的全处方医嘱点评、咨询、用药后反馈、随访,打通合理用药监督“最后一公里”,保证临床用药科学合理。

MDT与信息化的共同管理,加上对全院医师、药师的“洗礼式”培训,借力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有力提升了科学合理用药水平,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更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划:王乐民 张灿灿

编辑:于梦非 肖薇

审核:徐秉楠 张灿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