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黛丽·赫本绝美照片出得最多的一部电影,大概是发行于1957年的《甜姐儿》。

*豆瓣《甜姐儿》

这部电影里,赫本饰演了一个爱读书有思想的女孩,一场意外,专心读书时的照片被时尚杂志主编看见。“如今的模特的摆拍都太没有灵魂了”,杂志主编感受到了行业危机,决定大胆启用素人赫本来拍时尚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豆瓣《甜姐儿》

为了躲避这个自己并看不上的邀约,奥黛丽赫本各种逃跑。甚至答应来到了巴黎,还是跑没影儿了。

摄影师最终在一家 巴黎地下咖啡厅 里找到了赫本,她正跟一群完全听不同英语的法国老头兴致勃勃的谈论移情主义。咖啡厅里什么人都有,专门过来锻炼倒立的、想跳舞的、小情侣聊天的,老头喝酒的… 《甜姐儿》在巴黎的戏份虽不多,但精准的把握了巴黎人的经典行为特色。

赫本在巴黎街头小酒馆

*豆瓣《甜姐儿》

尤其是咖啡馆里谈论政治哲学,是专属于法国的标志文化之一。

法国人为什么喜欢在咖啡馆里谈论政治? 以至于有人说法欧洲启蒙运动就诞生于咖啡馆。今天我们推荐的《权力的餐桌》里,对此就有详细的解释。

这是法国历史学家让-马克·阿尔贝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虽说叫《权力的餐桌》,它研究的还是以地中海文明演化而来的欧洲文化历史,其餐桌和权力是怎么相交融的。

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说中西方文明不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世界两边餐桌与权力的文化竟然也是如此地殊途同归。

咖啡馆在法国文化有什么特殊意义?

时间回到法国大革命前夕。人们因为身处动荡时代,总希望找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咖啡厅和餐馆便成了最合适的地方。来到这里的人们没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大家随意落座,彼此发表着对时事的看法。

比如创立于1686年的 普罗可布咖啡馆 ,就被后人认为欧洲启蒙思想的诞生地。卢梭、伏尔泰等启蒙运动领袖在那时最频繁出入的地点之一,就是这家咖啡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普罗可布咖啡馆

*wikipedia

再往后,大革命使得法国封建贵族阶级迅速瓦解,居住在首都巴黎的大户人家纷纷逃窜至别的国家地区,原本家中的总管家仆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

无事可做的他们纷纷进入餐饮业。

比如曾经给孔代家族 (法国波旁王朝时期贵族) 掌勺的主厨,就跑去开了一家饭馆。因为自己的厨艺和原本侍奉家族的地位,来他饭馆吃饭的人地位都很高,都是大革命初期不同党派的领导人。

世界第一家餐厅Les Roze

*Wikipedia

“大革命让所有的有钱人挨饿的同时,把所有的优秀厨师都扫地出门,让他们流落街头,靠手艺谋生,于是都成了美馔佳肴的商人,其名字就是餐馆老板。” 当时的作家如此评论。

餐厅和咖啡厅一样,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保持了全天候开放。 大家随时可以进入餐厅或咖啡厅小憩,点上一份小食或咖啡,参与隔壁正在高谈阔论的对话中。思想的火花在平等舒适的氛围里绽放,深深地根植在法国人的精神里。

《甜姐儿》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角色最初之所以答应来到法国,也是为了追寻她在书本里读到的,咖啡馆里思想和灵魂碰撞的美妙

法国人至今都喜欢咖啡厅里呆一天

*HipParis

法国料理怎么就高级了呢?

一部分由王公贵族家厨开办的餐厅,比如罗兹家(Les Roze),在发展中逐渐演变成最早的高端料理餐厅。如今人们提到 法国料理 ,也依旧把它视为高级、奢华的代表。

法国菜等于高级的认知究竟是怎么来的? 《权力的餐桌》里也做了详尽的追根溯源。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说:老凡尔赛了!

对,这里的凡尔赛,不是装逼的凡尔赛,而是真的巴黎郊区凡尔赛宫。法国料理的高级感起源,就来自这个凡尔赛宫。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位期间 (也就是皇太极在位末年) ,法国赢得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成为欧洲新霸主。路易十四继位后,决定继续修建老爸的狩猎行宫凡尔赛宫,使之成为当时欧洲最豪华的宫殿。

凡尔赛宫的饮食也开始成为欧洲饮食文化的输出中心,一个大型的美味实验室,“只生产最漂亮、最罕见的水果和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尔赛宫,就问你凡不凡!

*中国国家地理

凡尔赛宫的厨师创造了什么,欧洲精英贵族阶级就效仿什么 ,厨师们也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把自己的厨艺理念撰写成书籍,传播到欧洲各地供人们效仿。一时间 《做好饭菜的艺术》、《王室和市民的厨师》、《法国厨师》 等书籍纷纷出版。

精致、本味,本土食材成了凡尔赛宫的追求,这一目的一方面是跟浓酱重油的“老大粗”料理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是用食物增加人民的民族荣誉感。 “为什么要吃东方的香料呢?我们发过自己的百里香、小香葱才是最好的”。

比如这样的"蔬菜杂烩",料你在家也不敢做

*皮克斯电影《美食总动员》

食物成了帝王输出民族自信的方式,法国料理也就此与高级紧密链接。

食物里的民族荣誉感

“告诉我你在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法国知名律师政治家布里亚-萨瓦兰的这句名言,近几年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饮食文化书籍里。

其实食物在人类文明进程里,一直都充当着一个 隐蔽但高效的文化输出手段 。除了法国料理约等于高级这种更抽象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带有极强历史文化寓意的美食。

跟拿破仑无关的拿破仑酥

*oufa-travel

就拿甜品 “拿破仑酥” 来说,这个如今孩子们用来认识拿破仑这个历史名人的渠道,其实最早被创造出的原因,是“人们用它来比喻拿破仑在当地推行的司法制度的复杂性”。

又或者 “拿波里披萨” ,这个精品披萨店通常必备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最早也是意大利君主为了与拿波里人讲和,专门把带有意大利国旗颜色的披萨命名为拿波里来表达和睦的。

红白绿的拿波里披萨

*wikipedia

中国文化里这样的食物也不少。北京烤鸭就被周总理用在接待尼克松的午宴里,他还亲自教尼克松如何吃烤鸭,用一顿午宴,缓解了中美建交中很多问题的尖锐性。因此人们后来也开玩笑的说这叫“烤鸭外交”,食物成了和平的使者。

周总理和尼克松在吃午宴

*Infzm

这么看来,中法两国在这点上大概是最相近的:没什么问题是吃一顿饭不能解决的。搞不赢?再来顿酒!

下周见!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豆瓣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